2017年12月29日 星期五

清盈的新願望

                  清盈的新願望

新年新願望是大家常有的想法,有願望似乎更有動力走入新的歲月,不論是老幼年紀或各行業人士,其願望雖不一樣,但其鼓勵的作用卻相仿。從人類生活的各個面向而言,皆可能成為新願望,不過,一般人皆會有優先順序來期待新願望,其差別只在於項目的不同和願望的多樣或簡易。比較上,願望愈多,表示來年要更努力和忙碌,相對的,也會有更多的風險和犧牲。所以,若新願望愈是簡化為人生中最期待的幾樣事,這樣,新年的工作就愈能清盈的執行,而實際的生活還是可以充滿平安喜樂。若用一點管理的名詞,也就是期待新願望的CP值高一點。清盈的新願望只是多用一點智慧來思考決定,而所謂有福氣,應該就是這種決定後所得到的成果。從過去先知的啓示,歷史經驗的事實,自然萬物的美好告白,皆能累積個人的智慧,使每次的新年新願望,是確實讓個人清心而悠然的走向未來,而不是背著重擔的辛苦向前。讓每個新年是愈來愈軽盈而豐足,正是新願望的最大盼望。這樣想的人,是有福了。
在基督信仰中,人生的意義是在與上帝恢復美好的關係,而生活中的所有事情,皆是為了榮耀上帝,所以,新年新願望是很單純。不論個人的生活樣式和內涵有所不同,但最終的結果皆是歸一。不過,人類的自我仍會奢求世俗的享樂,此情形會使個人想要更多更複雜的擁有,使信仰的歷程增加糾纒的身心掙扎和苦勞。因此,每日要聆聽上帝的話語,與 神親近。而當新年到來時,聖靈會清淨敬虔的心,使個人有從 神而來的新願望,讓來年是日日好日,清盈而豐足。

2017年12月25日 星期一

仰之彌高的盼望

                 仰之彌高的盼望

每個人在青少年時皆有景仰的對象,他在仰望這些對象所具有的能力丶形象丶地位和獨特風格時,皆盼望有一日自己也能有相似的擁有和成就,而這種情形在權威至上的社會內,更普遍存在。如早期學生對老師的尊敬,即把老師視為仰之彌高的風範,或是各種行業的傑出領袖,亦常成為年青後學全心學習和追求的未來心願。這些被尊敬的老師和領袖是一輩子被認定和懷念,是每個人生命中的重要影響貴人。不過,在現代社會,講究人人平權和自我尊貴的觀念中,就逐漸改變仰之彌高的再現形式,年輕人所注目的是能變化創新的高手或明星,且在一陣如急風般的追求後,每個青少年皆可輕易改變他的明星人物。而另一方面,每個人能成為被人仰慕的明星,亦只有短暫時間,如網路傳播上暴紅暴落的紅色星點。所以,這個社會已忘記永恆的珍貴和光彩,個人間如浮萍般隨風聚合分散,生命只有眼前的世俗和虛擬實境。但是,當仰之彌高不再被盼望時,人類的未來要如何想像呢?每一世代的個人,就活在我像你或你像我一樣的平凡情況嗎?是不是人類已在模擬未來機器人的模樣,讓自己只不過是世俗世界曾有的無意義存在。目前從少數現代故事似乎看到,越過世俗的靈命,已有新的仰之彌高的盼望,那是走向永恆的未來,應是值得每個人重新去注目。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是仰之彌高的永恆創造者,基督徒總相信"在至高之處榮耀歸與上帝丶在地上平安歸與祂所喜悅的人"。所以,人在地上生活是過客,是在盼望回到永恆的未來天家,這是仰之彌高的盼望,它不會被世俗所改變,是人生可貴的信念,有福的人當相信這真理道路,在新年的到來,能張開雙手握住這無法忘懷的恩典。

2017年12月22日 星期五

向平安的歲月敬禮

                   向平安的歲月敬禮

時序節令的更佚中,人們習慣將時間約定成一段有起頭和結尾的安排,過年就是最重要的設計,使個人有重新開始的意念。所以,在年末時,所有年中發生的事情或事件被整理和記錄,不論是理性的分析或是感性的回味,那舊的年總是累積了每個人的生命歲月,讓自己又不同於過去的我。事實上,這樣的舊年是人類歷史上獨一存在的時間,現在的自己就是曾生活在那獨一時間的生命。而這樣的舊年是不會再重覆,這時間中所發生的恩怨親疏,皆已刻在個人的心裡,永遠被留住。因此,感恩舊年所給予的一切是需要的,即使在面對將來的新年時,多數人仍會有更多期待,希望能比舊年更好,但對舊年的存有和付出給予致謝,卻是個人更要有的態度,因為,沒有舊年中許多人事物的同在陪伴,個人可能無法跨過難處而平安的留到現在。平安的舊年不表示過去的歲月沒有苦痛和難過,而是個人能在舊年年末,還有期待來年恩典的心志和祝福。此刻,個人能向舊年敬禮,就是已活在平安中。
在基督信仰中,平安來自於上帝的恩典,不論是舊年還是新年,上帝皆給個人不同的旨意和付託,而基督徒應謹記在心,每日盡心盡力做好工作而能榮耀上帝的名。雖然,舊年中仍面對苦難煩心,但敬虔的人總相信上帝會帶領走過幽谷之處,並賜給平安。所以,向平安的歲月敬禮,即是衷心領受上帝隨時所賜的恩典,讓舊年和新年皆是盼望和祝福的人生歲月。

2017年12月20日 星期三

活潑的等候

                  活潑的等候

等候是每個人常遇到的事情,當即將發生或期待的狀況還未出現時,個人就需要等候,所以,等候是從未有走向擁有,或是從未知達到已知的期待時間。等候的過程是容易引起個人情緒的波動,在面臨困難或病痛要解決時,其等候心情就會充滿焦慮不安或懼怕。而在準備完成一件喜慶美事時,其等候情緖就興奮激動而滿心歡樂。不過,當個人正面對無知的未來時,其等候的心智就常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了。在實際生活中,等候可能是短暫,也可能是長期,甚至於不知最後的期待時間。而當等候時間愈久時,個人不只會煩躁而心神不寧,更會影響從事其他工作的態度和耐心。結果是,等候的時間常成為混亂丶空白或呆滯的歷程,事後回想起來,總覺得是虛渡那段歲月。所以,個人想要有充實的人生,就要學習在等候中仍有活潑的心,而活潑的心是可以被觸發的,可從有興趣了解各種新的人事物,隨時對人和環境施給愛心,從事個人喜愛的感動事情,或欣賞自然的景觀和智慧等事項被引導出來。從客觀的認識上,一般人是知道等候中所衍生的各種情緒心情,皆對期待結果的來臨不具影響作用,所以,讓等候還有更充實的生活事蹟,應是增加人生光彩的智慧心得,所以,能有活潑的等候,就常有更溫暖的歲月。
在基督信仰中,耶穌的降生,使世人等候到彌賽亞的來臨,因此,相信耶穌是基督的人,就能洗清罪並有重生的日子。而敬虔的基督徒更要在生活中等候上帝的旨意,盡心做好上帝付託的工作,並在未來的時間中,等候耶穌基督再來,而與主同在新天新地。所以,基督徒的人生等候是有 神應許的盼望,而在等候中,因為有耶穌的愛,活潑的心自然發出。即使人生中仍有煩心苦楚,但活潑的等候是 神所賜的恩典,它將帶來不盡的平安和溫暖。

2017年12月18日 星期一

無悔的負擔

                   無悔的負擔

每個人在生活中皆有要做的事情,但有些事情並非是自己立意去求取,而是在義理或情感的呼求後,自己才決定去承擔一些工作。而當在做這些非主觀追求的事情時,挫折或困難障礙的出現,就會使個人失去做事的意志,而有後悔承擔工作的情緖萌生。所以,個人為了社會公義丶親密情誼和無私愛心而承擔某項事務,就要有無悔的心意,這樣,即使在工作中遇到苦勞或委屈,才有勇氣堅持的完成任務。不過,當一項無悔的負擔是長期的,或甚至最後要犧牲自己的生命年華,個人就需要有無盡的愛心,才能平和而繼續付出自已的心志行動。而期待有無盡的愛心,卻是每個人成長中不易獲得的品德,因為,個人皆生來有顯明的自我需求,所謂人是自私自利,已是一般認識,甚至於是現代經濟學的基本設定。所以,在個人難有無盡愛心,但却要承擔一些非個人追求的工作時,後悔的情緒就會隨時浮現,擾亂生活安寧。如一位妻子要照顧身體不適又常生氣煩人的年老丈夫,而在愛心消失時,後悔的思維便會浮出,覺得人生不美好。在事實經驗中,有些人會想去避開這些會後悔的負擔,但多數人皆會面臨要接受會有後悔的負擔,因此,人生中會有一些無奈的苦勞,似乎是無法理解的命定。
在基督信仰中,耶稣的降生,祂不是來世間享福,三十歲前純為木匠,三十歲以後,為傳講天國福音,遭受鞭打壓迫,衪一生未娶妻生子,未有高位厚祿。只因為愛世人,便道成肉身,接受贖罪祭的負擔而被釘十字架。即使在被處置以前,祂仍問是否可移去這苦杯,但最後,祂順服天父的旨意,不悔的承受苦難負擔。而後來耶穌的門徒,因聖靈的同在和感動,也四處傳福音,承受了不悔的勞苦或殉道的負擔。所以,因為有耶穌施給的無盡的愛,基督徒才能不悔的遠赴他鄉,為宣揚基督救恩而受苦,或盡心盡力的關顧弱小貧困和偏鄕孤獨民眾。而也因為接受耶穌的無盡的愛,世人才可能有無盡的愛心,在人生中能平安而堅持去做不後悔的承擔工作,讓生命活出基督的模樣。不後悔的負擔是基督徒被上帝付託的旨意和使命,它是一項蒙受真光榮耀的工作。

2017年12月11日 星期一

不隱藏的光

                     不隱藏的光

在社會生活中,不論在仼何年齡,個人表現能力時,就可在群體中突出而被注意,這時,個人的表現能有影響他人的力量,他就像發電的光,成為照亮周邊的來源。所以,個人成為光源是多數人所喜愛的,它帶給個人喜悦的心和被別人讚美尊敬的社會地位,許多人便想盡辦法且不計代價,讓自己成為光源,能隨時隨地是群體的明星。基本上,個人是否是光源,可來自個人立意的裝飾,或是由他人去感受到個人所具有的光芒。前者個人的光是為了照耀自己,好讓他人能看見個人的存在和表現,而後者是因為有好行為以後,別人在個人身上看到光。比較上,個人想要有光來照亮自己並得到榮耀,常是短暫和不定,隨時會消失,因為個人無法一直有效的裝飾自己,也無法一直配合變化不停的外界喜好而得到讚美,因此,為了刻意讓自己發光,會是個人一生的痛苦掙扎和不安工作。但是,當相對的,個人有了好行為,他身處在任何場合皆會被看到,也會讓任何人感到溫暖。因此,這樣的光很自然的為人所吸引,且逐漸照亮周遭眾人的黒暗心底,它的光亮是會一直存在,不隱藏。所以,在世上,過去有些特別好行為故事的個人,其總能在歷代中仍被感受到不熄滅的光芒,讓世界有著多盞明燈在照亮世人。
在基督信仰中,基督徒要成為世上的鹽和光,不是立意要照亮自己,而是要學習基督的好行為,讓自己在衆人群體中發光時,使世人認識上帝和耶穌的榮耀。因此,基督徒有好行為是為了榮耀上帝,它是不隱藏的光,但耶穌是發光的主要來源,當個人活著像基督耶穌時,他才能發光照亮四周環境。一生中,一直有光讓別人感受溫暖並能照亮別人,是上帝給虔誠個人的最大恩典。  

2017年12月8日 星期五

再逢佳節

                  再逢佳節

節慶是一般民眾喜歡的時間,工作的人可以休假或休息,也可享受周遭的歡樂氣氛或親友相聚的愉快。所以,期待節日的來臨成為重要的事件,大家為了再逢節日,常會將平常的生活步調做調整,以便能真正得到節日帶來的放鬆舒適心情。在經濟水準提升的現代社會,更多人利用節日而出門遠遊,此趨勢影觀光旅遊事業的發展,也促使商人利用節日來刺激普遍大眾的消費,讓節日蒙上多層商業氣息。由於商人為了擴大市場利益,更常新創只具消費價值的新節日,結果,現代生活中,見到節日已成常事,過節日就不再那麼珍貴了。不過,若是因為自然的節律或是可記念的軼事而產生的節日,仍還被多數民眾所看重,因為,這些節日與個人的人生故事有關,是不易被改變或遺忘。如過新年節日,對任何人皆有重新開始的宣示,它不只印在年曆上的日期改變,也會在每個人的心底產生情感上的釐清,認為舊事已去,新事可待,明年將揚帆出航。所以,在少數節日中,每個人的心似乎皆會被施洗過,有返回單純的想法丶愛人愛物的關係和純樸平實的生活要求。但人類會長久留住這些少數節日,純粹是主觀認定,因為若由物理經驗而言,科學家會認為這些節日,只不過是時間線上的某一點,沒有什麼特別意義。但人類看重自己生命軸上,不同時間的價值,所以,今年的過年和去年的過年是不同的,仍是有在自己人生中,展開新頁的機會和盼望,因此,每年的過新年是一樣的,它不只會不同於自己過去所曾有的新年,而且也不同於歷代人類所過的新年。就是這樣的理由,再逢佳節就成為人生必要的事,它彩繪出多彩多樣的個人生活歷程。
在基督信仰中,最歡樂遇到的是聖誕節日,因為,沒有耶穌的降生,人類就無救贖的盼望,生命將失去解釋的意義。每年的聖誕節是耶穌再一次向世人說話"我來了,仍是為了你們",而每一代的人皆在他(她)自己的生命時間中,會不斷的再逢耶穌。所以,再逢耶穌是世人白白可得到的恩典,而且也只有自己才能認定祂的恩典。個人若將聖誕節視為是年度大消費節日,就會逐年浪費而消失自己的世代時間,也將無法重生而再逢耶穌。有福的人,應讓聖誕節成為得救感恩的喜慶日子。

2017年12月6日 星期三

遇到的時候

                    遇到的時候

許多事情還未發生時,個人可以猜測或想像,不過,當真實遇到的那一刻,那種感受卻是完全的新經驗,是直接印在個人的記憶裡。而不論是愉悦或是感傷的情緒感受,個人在那段時候是完全的自我領會,他人皆難以了解。所以,遇到是一真實的自我存在體驗,是讓自己有活著的具體表達,常有遇到的機會,生活就會出現很多故事,人生就不至於平淡無感。一般而言,遇到的來臨,有些是偶然發生,有些是源自預定的安排,但不論那一類,遇到的時候,常是帶來一段情緒的波動,使自己久久無法忘懷。如個人遇到一件偶發的感冒,就會讓自己身心酸麻,完全處在紛亂無力的疲累痛苦中,這種感受是難以描述,也不易被多數人所真實體會或認為是困難的重病。不過,對生病的當事人而言,那四丶五天的折磨,卻是身心疲累的日子,感覺生命像陷在泥淖網羅裡,而在這樣的情境中,對人生就有不一樣的看法。相對的,當個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位可談心的舊有朋友時,愉快的情緒馬上出現,那一刻,所有事情似乎被淡化而不重要,自己可完全沈入懷念和甜蜜的交流中,感覺人生是很幸福的。所以,遇到的時候是奧秘的安排,不是個人能刻意去控制,但它卻在適當的時候出現,讓個人經歷人生中無法清楚描述的歡樂或痛苦,也讓個人因而有突然的悟解和領受改變。人生中有遇到的時候是一項特別的事件,不論是遇到歡樂或苦痛,它應是自己回首人生時,最值得記念的恩典。
在基督信仰中,遇到耶穌的時候,會完全改變人生,因為耶穌是救贖的主,信耶穌,生命就能重生,而有永恆的活命。不過,每個人皆在不一樣的時候情境遇到耶穌,有些人是在遇到苦難絕境的時候,沒有其他依靠,才認識和接受耶穌的看顧。有些人是在遇到基督徒朋友的時候,感受到朋友所散發的耶稣慈愛,而有渴望相同的耶穌思典。也有因為看到親友遇到耶穌以後,生命完全改變的奇事而接受耶穌。當個人在任何時候遇到耶穌時,只有自己能感受那種奇特的溫暖和放鬆,也會覺得不必憂慮生命的一切,因為耶穌能帶領每個人跨過明天和未來。對於基督徒而言,當生活中有遇到的時候,不論歡樂或苦痛,知道是有上帝的旨意和恩典,是當安心領受。

2017年12月1日 星期五

數算福分

                  數算福分

生活中,每個人常接受別人的幫助丶支持丶鼓勵或安慰,它可能來自自然的家人或好友關心,也可能來自偶而或意料之外的不知者幫忙,但不論是來自何處,這些幫助支持,皆會讓個人悄悄跨過難題或是不安的心情,使日子不會糟到一片黑暗而無光。事實上,個人皆不會知道明天有何困難,又有什麼人會給予幫助,但事情發生且獲得解決以後,靜靜回想時,就會有一些感觸,自己是多麼幸運,有一些即時給予協助的貴人。不過,很多時候個人會忽略這些幫助,因為,個人會認為我已付出相當報酬,或是我也幫助他人很多次,或這是別人應負擔的工作責任,因此,我應得到別人對我的待遇。當有這樣的想法時,個人就不大會感激他人,也不會去思念我為什麼仍能活到現在,或我可能安穩的渡過生命的不同階段。一個人若能時時想過缺了什麼人,就無法完成現在的擁有或成就,他就會發現自己曾經得過無數的大大小小福分,而這些福分是多麼奇妙而尊貴。所以,會數算福分,才能更懂得珍惜人際關係丶施捨和愛的價值,也才有日日看待人生是有恩典的想法。
在基督信仰中,上好的福分來自耶穌的愛,因為祂的救贖,個人才能認識生命的真理和道路。而當個人相信耶穌,能重新認識上帝的存在和作為,就有不一樣的生命故事,使人生走出迷惘,轉向永恆的盼望。所以,數算福分是基督徒每日的恩典,它使個人在經歷苦難和挑戰時,仍能心中平和而感謝,因為,知道上帝會與他同在,時時皆在帶領他走過試煉,並賜給平安喜樂。

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簡璞歸真

                      簡璞歸真

在複雜的世代中,尋求真純成為一種期待,有些人便以孩童的純真,做為對照的描述,認為應回到孩童的心態。但有些人則認為孩童是天真空白,每個人皆要從孩童成熟為社會人,進入複雜的成人生活圈。不過,成人的複雜多事,卻使多數人勞苦奔馳一生,寂然離開世界,而這樣的事實,又引起更多人在煩雜世事中,思索求得單純的可能。所以,人生應是單純還是複雜,一直成為個人心中的困惑。從知識學習的經驗上,似乎隨著個人成長而愈具多元複雜,但仔細分析以後,個人在增加新知識時,也常同時否定和揚棄舊有知識。而在個人品性丶德行或靈命修養上,亦有改掉老我,重塑新我的變化。當個人進入老年或退休以後,更會突然發現許多個人的擁有,已過時而為社會所遺忘,個人所可把握的有用生活內涵,所存留需要的已不多。因此,過去的經驗顯示,人生在去蕪除菁以後,所餘的應是最具單純的存有,這些單純皆是精緻丶尊貴和保有完整的初始創造及奧妙本性。如以人際關係而言,在複雜多元的變化中,無私的愛仍是最後被看重的寶貴擁有。而就是在期待單純的無私的愛,才讓每個人從小到大,經歷家人丶朋友丶愛情丶社會關係取得或捨棄的翻騰折磨,最後,人生回首一瞥,僅有單純的愛才會被記得。一位睿智的人,會認識且留住最真純的事物,讓生活成為單純而尊貴的極品,生命的樂曲就能被譜成輕快而愉悅。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初始所造的,是單純美好。但人類離開上帝以後,活在複雜的環境和社會群體,一方面,個人需調適外在的壓迫和人性的罪行,另一方面,個人慾望則無止盡的擴張,因此,生活便趨向複雜多變。複雜的生活使個人常處於不安的心境,日日緊張憂慮,到年老時,更面臨失落空虛的處境。個人想求得美好人生,只能洗清原罪,讓自己回到上帝所造的單純本質。而相信耶穌,學著過耶穌的生活,就能揚棄世俗複雜而無用的擁有,人生就可開展出真純而有恩典的日子。所以,回到上帝的身邊,就是最單純的歸路,真心去做的人,有福了。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幸福不自限

                 幸福不自限

幸福是一句常被人提起的敍述,幾乎每個人皆會或皆曽問過自己"是否幸福?",可見幸福是人生中很需要得到的內涵。不過,是否幸福?卻是一件是是而非的問題,多數人似乎都沒有完全把握,是否已經得到幸福。因為幸福的敘述範圍可大可小,可淺可深,也即是幸福的表現有其廣度和深度,就看個人衡量幸福時,所自訂的評估觀點和尺度。基本上,這些觀點和尺度會影響個人產生滿足的機會,有些人需要生活廣度很充分,才會滿足而有幸福感,有些人是要生活中有厚實的深度,才會滿足而有幸福感,而在實際經驗上,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更有程度差序之别。所以,幸福之路完全是個人主觀價值和意志所建構,不是外在條件所限制。這情形亦反應在總體社會(或國家)是否幸福的判定上,如小國尼泊爾自認為其幸福指數高於其他先進國家,因其加入一些精神和心理指標來敘述幸福,而不是用先進國家所注重的生活物質和環境條件來判定幸福。
當個人知道幸福是由個人來決定時,就會面臨如何拿捏生活的尺度問題,若廣度訂的太大,個人不易全面做到,就無法得到完整的滿足,幸福感也不來。若廣度訂的太小,個人容易滿足,但人生似乎很單調貧乏。如個人想同時都能得到財富丶健康丶地位丶人品丶關係和享樂的生活廣度,相對的,就較不易獲得幸福感,因為當缺少任何一樣時,就不會滿足。所以,從廣度上來求幸福,常會面臨自己限制的要求,使追求幸福成為痛苦的經驗。另一方面,當從生活的深度追求而言,個人可以在某一生活項目上,因為學習精進而能深透其精華,隨時就可得到真善美的體驗,而使個人隨時可享受滿足,幸福感隨召隨來。如一位專心繪畫的人,可以不多做其他事情,而有足夠時間進入美的领域,讓繪畫生活產生不自限的幸福感。因此,比較上,生活中的深度比廣度更能不自限的湧出幸福,它應是個人想追求幸福人生的關鍵要點。
在基督信仰中,耶穌基督就是人類幸福的基石,祂是唯一的。相信且認識耶穌的真善美深度,就足以讓個人在一生中有滿足,幸福感將源源而來。也因為信徒的生活是要榮耀神,因此,個人所具有的生活廣度,只是為了受託在世上服事他人,它不是真正得到滿足的依靠。只有能全心體驗耶穌的神性深度,才能完全感受人生的價值和幸福。所以,信耶穌,幸福是不自限,這應是個人最可追求的盼望。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留住珍貴

                    留住珍貴

珍貴的事物是個人所喜愛留住的,一般而言,事物常因是稀有的或僅有,才會被認為是珍貴。而在社會上,珍貴的事物也會被換算成高價貨幣價值,成為交易爭奪的源頭。不過,何謂珍貴,亦有不同的解讀,它端頼個人的價值判斷和決定。所以,事物是否為珍貴,是有變化和爭議,也有誤認的風險機會。比較上,實物的珍貴易於為社會所認定,而在稀有的情況下,此事物常成為社會競爭衝突的起因。另一方面,也因為珍貴,就普遍出現仿冒,使珍貴流於通俗,社會充斥真假莫辨的混雜。所以,珍貴的實體事物會讓個人在人生中,投入大量的心力(時間和金錢),而使擁有珍貴實物,成為勞心勞力的追逐日子。相對的,珍貴的生命經驗是個人所僅有,它無法模仿也不會再現,是獨一且永遠存在,是可真實的留住。對於任何人而言,生命中有許多可留住的珍貴經驗和境遇,不論是做一件愉快的事丶遇見可談心的人丶欣賞季節中的美景或感動的聽一首音樂,皆是個人在那宇宙中永不再現的特別經驗,是值得且永遠可留住的珍貴生命情境和故事。而也由於個人的人生經驗是珍貴的,才有繼續奮力向前的活力和盼望。
在基督信仰中,認識和遇見耶穌是人生的最珍貴經歷,這樣的經歷能完全改變個人的生活觀點丶態度和待人處事的關係,使生活轉向陽光,讓每日皆有值得留住的故事。耶穌能使苦難的遭遇化作珍貴的恩典,能使苦水釀成甜酒,讓勞苦短暫的人生延伸成喜樂的永恆。這樣的珍貴,既無法用貨幣價值來代換,也不需用爭鬥搶奪來取得,只要個人心裡相信耶穌,恩典便到臨。這樣的珍貴是任何人皆應該留住,它勝於所有世上所稱的萬千珍貴。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透視癡情

                透視癡情

生活中,忘不了而繼續做某一件事,是項特別的經驗,它使個人每日心裡有所期待,期待沈入那種作為中所得到的滿足感。這種經驗可能來自興趣嗜好,使自己無法停止去注意或接觸相關事情。也可能是為了填補空虛的心靈或生活,便抓緊身旁可得的人事物,時時在注意丶參與或操控它。所以,這種無法停止的情意觸動,可帶來每日的身心愉悅,是支持個人繼續生活下去的一種動力。不過,當個人已對某件事產生迷情,但受到干擾而無法去接觸或有所作為時,心理便頓時失去穩定依頼,悵然不知所措,接而引動各種情緒不平或傷感,讓生活變奏失調。因此,勸世的書便説"不要癡情,一切都是空",可是凡人又説"沒有癡情,人生多無趣",顯然的,癡情有著得與不得的兩難,而能從得中求到常樂,應是至高的智慧恩賜。若以一般認識而言,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形下,投入心力,專注做某件事,應該就有穩定安適的心情回應。而當有外力干擾或不當變化時,理性評估而調整或斷然放棄也是必要的作為。能透視自己的癡情,才有機會彩繪清明亮麗的人生,而個人能否具有透視的能力,則勤學丶反省悟解和知人知己的修養是必要的人生功課。
在基督信仰中,跟隨耶穌的腳步,是基督徒必要的人生癡情,在此專注的投入裡,不會有失落的空虛,只有充實的喜樂。聖經的敍述可讓任何人清楚透視到,上帝的創造和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而耶穌降世的十字架救贖,更能讓人重生,看見最寶貴的信仰真義,感動的人就會不自禁的全心投入,讓一生成為榮耀上帝的恩典之路。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仍有等待

                    仍有等待

生活中,總有失去丶失敗丶沒有成果和缺乏信心的時候,部分的人可能會落入憂心丶茫然、喪志和消極的情境,但也有人會再等待未來的機會,許多故事皆曾敍説失敗後又成功的例子。所以,顯然的,任何事情並沒有絕對的結束,是端視個人是否有等待的心態。等待是一種對未來的機會和改變仍有信心的盼望,它需要對未來的機會有想像或具體藍圖,它也需要對想像的落實有信心。因此,等待不是隨意幻想,而是有肯定的未來盼望。一個在等待孩子從戰場中歸來的母親,她相信戰爭會結束,兒子屆時會平安歸來。一個在球場努力練球的青年人,也會等待未來比賽中得到優勝,這樣的信心,讓他能持續不斷的練習和積極求進。人生中因為有等待,所以,個人才有繼續向前的力量,否則每個人在初次失敗後,就萎縮而消失,無法存在。不過,死亡這件事卻是人類的一項挑戰,至今,沒有一個死去的人,回復信息説他等待到什麼,所以,能否有死亡後的等待,就只能相信宗敎的敍說,讓個人來選擇了。而不相信宗教的人,可能將面臨等待的結束,讓人生成為一場夢。
在基督信仰中,一位信徒在相信上帝的存在和耶穌的救贖以後,就有平安的心等待回天家。聖經的記載敍述,耶穌死而復活,升天以後,會再回來,屆時要做審判,並成為新天新地的王,而重生清白的人將與耶穌同在,有永恆的生命。所以,等待是基督徒一生的最大依靠,因為這樣的信心,他(她)才能越過生活中的不平丶難過丶不安和痛苦的遭遇,相信上帝能引領個人走過苦難,有著平安恩典的人生,並等待未來,與耶穌同在的永恆。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走出自擾的困局

                    走出自擾的困局

每個人常有不知走出困局的時刻,那時,個人無法做決定,因為每一種決定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會出現困局大都是因為個人想得到所有,不願放棄任何一項機會,但外在環境(個人)卻一直在阻擋個人取得所有,因此,個人陷於無法抉擇,不知出路為何。當個人想取得所有時,就會把每件事物認為是一樣重要和需要,這些想要的事物就組成密不透風的城牆,圍住自己的私心,這樣的自擾,使個人看不清別人的需要和自己的限制。所以,走出困局的唯一出路,就只有自己要能分清不同事物的輕重,在可能的範圍內,爭取留住較重要或需要的事物,而相對的,就是要放棄一些不重要的事物。在世俗生活中,每個人所認為的重要或不重要事物,可能有所不同,但從人類歷史經驗而言,愈能存在於更久時間或更寛廣空間的事物,是較常被認為重要的,如家人關係丶朋友真情丶靈性涵養丶敬虔信仰和平安喜樂。因此,為得到家人關係,寧可放棄追逐超額的財寶。為得到朋友真情,寧可放棄奢華享受。為得到敬虔信仰,寧可放棄地位名器。而就只有在勇敢放棄以後,自擾的困局可化解消失,人生才有輕鬆慢活的樂趣。
在基督信仰中,因人類只在乎自己而忘記上帝,此罪的存在,就使世俗的一切常成為困局。小如工作丶人際關係丶財物使用和社會活動,大如生丶老丶病丶死等事,皆成為個人一生的困局源頭。解開困局的唯一出路,就是讓耶穌來洗清個人的罪,而使個人重生,完全以上帝的旨意來釐清人生的重要事物。當個人有重生的生活時,所有事物皆為榮耀上帝而存在,個人就很清楚可看到輕重之别,時時有聖靈的引導,不陷自己於困局,生命就可有真實的自由和清純,人生成為有盼望的光彩之路。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轉向歇習

                    轉向歇習

在雜事環身的現代生活中,情緒常會受到挑動而煩躁,當心情不穏定時,不只自己覺得不舒服,而且也會造成與他人關係的不良叨擾,弄得日子過得不平靜。這時尋求休息或放空成為一種期待。較完整的休息或放空,是不僅指身體疲乏的舒解或復原,也需要精神心靈回歸明亮清爽,整個人是再回到單純自然的平常狀態。所以,離開困擾的事情或地方成為一種求得休息的做法,出外旅行或是到安靜舒適的場所喝個下午茶,是最常為大家選擇的安排。除此以外,轉向心情去專心做自己深愛的嗜好活動,或是整理一下過去愉快回憶的生活檔案,也常能帶給個人期待的一段平靜時間,讓情緒有所舒解。轉向歇習是一項智慧的修養,要先存有一顆善良而能諒解他人的心,每當情緒受到干擾影響時,心底能反向思考,認識事情的來龍去脈,及自己和他人的真實處境。這樣,就能易於明瞭根源之處,並可重新調整做事或做人的方法,使事情不致因誤解而複雜變異,生活終究可再平靜,人生就在一波波事情中,安然渡過。
在基督信仰中,人違背上帝所帶來的原罪,讓自我會膨脹而頑固,所以,在自我面臨壓迫時,情緒就易於出現,與他人衝突不斷。所以,轉向耶穌,尋求歇習是最具果效的做法。這是聖經中,耶穌所明講的應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當個人將自己的困難丶委屈丶不滿或苦處皆向耶稣訴説,並交託給祂來處理時,個人的心情就能得到放鬆放下的改變,身心就不再紛亂。對於信徒而言,,上帝是轉向歇習的最好依靠,祂將引導個人走向安靜平和的日子。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隨時有用

                隨時有用

有用是現代社會所注重的個人表現,被認為是沒用的個人,就會成為社會的輸家,不會得到好的奬賞報酬或地位,所以,人人能成為有用的人,是從小到大的敎育期待。不過,同一個人,有時會被認為有用或沒有用,如年老時,就常自認為或被認為沒有用,因此,有用的認定顯然不具有統一標準,而是以是否被需要來加以判別,當個人愈被需要時,就愈有用。在職場或社會活動上,是否有用常是由雇主或主管所認定,個人只能儘量增加能力,以便能符合雇主的需要或要求。這種依靠外界決定,才能顯示個人是否有用的處境,使個人時時處於緊張壓力的逼迫,憂慮自己不知何時會變成無用。在許多失業,升遷不順,工作競爭的情況下,個人最明顯感覺自己已被視為無用的人。大部分退休的人常立即有無用的感覺,因為,無事可做,沒有任務和讚賞,人際關係漸失,似乎已被別人忘記。這種無用的思維直接影響個人的生活情緖和活力,個人就會落寞低沈,造成不良的身心狀況。事實上,有用的獲得,不只可由他人來決定,亦可由自己來創造。個人可以主動去發現自己可以幫助那些人,不論是精神或物質層面,個人皆可盡自己的資源或能力條件來替他人做點事情。即使高齢者體力已衰,但仍可提供一點令人安慰幸福感覺的活動,如寄張祝福信給親朋好友,或是為需要的人禱告。而也因為日日能做些與他人連結的小活動,自己就能常存有用的心態,讓生活還是存有期待的亮麗未來。
在基督信仰中,一位相信上帝的人,知道自己的世俗時間是上帝所決定,在這時間中,上帝有託付的工作,是一直要做下去。不論自己在何種年紀,何種情況,皆有上帝的旨意和安排,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有益於他人,能彰顯上帝的榮耀。所以,基督徒應是一生皆是有用的人,因為,他常可成為別人的天使,能鼓勵丶敎導丶分享丶安慰和協助他人,使更多人可感受到基督的愛心,而得到福音的恩典。即使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仍可做好上帝所託付的工作。

2017年10月30日 星期一

守住本份

                 守住本份

生活中常有長輩會提醒年輕人要守本份,其意思是認為每個人應遵循中規中矩的生活樣式,不要越出常軌。不過,現代年輕人卻期待創新而與別人不同,所以,守本份就反而被認為是呆板而無趣。事實上,在多變的社會中,已不易清楚解釋個人的本份是什麼,過去由社會角色來指涉個人該守住自己的本份,如由性別,家庭份子,職場身份和常人生活活動皆有合適的行為表現。但現代多元解釋的社會角色,已失去唯一描述的行為樣式,只要個人認同的,就是個人當下的可行生活面貌。也因為沒有中規中矩的參考點,所以,也就不需去守住本份,而只是在自覺良好的呈現自己。不過,在不需守本份的社會環境中,個人易於隨原始本性而肆意擴張生活的要求,不論年齡多大多小,個人會沈迷於只要身心滿足就好的活動,忘記自己的現實處境和既有的背景身份,結果,常引來一些生活煩惱和苦難,讓自己隨波逐流,不知所云的渡過人生。因此,守住本份成為另類追求幸福的呼求,如求慢活,求互相了解尊重,求互助合作,求不貪浮華,求心安理得,求上對得起天,下對得起人,無懊悔羞愧之心。而如此的守本份期待,也成為亂世的一點支柱,盼望平安喜樂成為可能。
在基督信仰中,個人相信耶穌是基督,死而復活並救贖人類,就永遠具有基督徒的身份,它不受世俗生活的影響,此身份也沒有多元解釋的困擾。因此,基督徒認知自己的信仰身份,也應永遠守住本份,認真過敬虔的生活。不論過去個人的世俗經驗是如何,有顯赫卑微,有惡行善舉,有尊貴窮乏,而在成為基督徒以後,皆有全新的身份,以後的人生,就是守住本份,忠心完成上帝所交託的工作,真誠的學習耶穌樣式,愛人愛己,成為别人的祝福。所以,守住本份是基督徒的珍貴恩賜,是走天路的厚實支柱。

2017年10月24日 星期二

片刻的恩典

                   片刻的恩典


在充滿辛苦和待遇不佳的現代工作或生活環境中,流行著小確幸的滿足,它雖是短暫或微小的感受和獲得,但卻使人有著偶遇的甜美心情和記憶。所以,期待小確幸成為煩忙不順的一點安慰,讓平凡的日子有著不一樣的改變。現實上,處處應有很多小確幸的存在,個人並不難以獲得小確幸,但是,獲得小確幸的要件,卻是依靠個人對美和有趣事物的敏感度。當個人有這樣的能力時,隨時皆可由周遭環境中發現讓自己愉快的事情丶活動或處境,個人的心情就在煞那時刻有所舒恬,這樣的感受是不一定來自豪華高價的休閒娛樂或觀光安排。如在午後時光,在平實安靜的農場或綠園內,聽著手機中傳出"I know who hold tomorrow"的鄉村福音曲調,心情便逐漸濾清雜事,似乎憂煩的事淡淡交出,交給無声中的寄託,那一刻,心底總有説不出的幸福感,有著濃濃的溫暖氛圍在身旁。有時候,也可在同樣安靜的場景中,寫意的畫出秋日午後的玉米花穗枝葉,不是要畫出曠世巨作,只是讓輕鬆的塗抹框住景物,自己的心情便能沈浸在片刻的專注觀賞,讓時光有著充實的滿足和平和。所以,能隨時享受小確幸的個人,不只讓自己能增加人生的溫暖時刻,也能與他人分享這種喜悅的感受。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創造萬物,蘊含著奧妙美麗的存在,所以,有著基督心的人,就很容易發覺各種溫暖丶慈愛丶甜美和有趣的人事物,時時就可感受各種小確幸的機遇,讓自己常有喜樂心情。而更大的恩典是,任何時刻,個人皆能有極大確幸,與上帝講話,得到上帝的關顧和安慰。在人生路途上,有上帝同行,隨著上帝的旨意和託付而努力奮進,沒有猶疑不安,只有盼望喜樂。

2017年10月19日 星期四

虛無的瞎忙

               虛無的瞎忙

忙碌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在競爭的環境下,講求效率和取得優勢成為成功的必要條件,因此,個人需不停的處理資料和工作流程,期待在預定時間內,能産出成果。不過,所有優質的管理論點皆會警告,要先確定所要做的事是正確和重要的,否則會徒勞無功,顯然的,做對的事比事情做對,似乎是更重要。當個人要確立想做的事是否正確,他需要清楚的分析並選擇出正確的事,所以,個人不能眼瞎去隨意猜測決定,他要睜大眼,看清所有萬事萬物,以決定個人將要做的事。在現實中,許多人忙過一段人生以後,卻是灰心失望的結局,個人去回想這樣的生活歷程時,就會覺得自己好瞎,走了好多不知所云的旅途,最後卻迷失了。過去的社會有一些覺者丶靈師或引導者的存在,他們一直在敎導民眾如何確定正確的事,但是,民眾的悟性丶稟賦和偏好不同,似乎仍未能完整得到受益,每個人的生命遭遇仍是苦難連連,無法清楚知道何時能離開苦海,找到正確的路或未來。瞎忙成為很多人生的寫照,它只描繪出虛無的過往事蹟。
在基督信仰中,心眼打開,相信耶穌是基督的人,就能得救,即使是肉眼已瞎的人,仍可進天國,親見上帝。所以,基督徒的忙碌,是在積極努力完成上帝所託付的工作任務。它可能是給予愛,忠於服事,勤於宣講福音和敬虔的信仰生活。
在這樣的人生中,上帝總會引導個人做合乎祂旨意的事,這些事就是正確的,忙於做這些事就不會瞎忙一生。信耶穌是有福了,因為,祂帶給個人完全充實而明亮的日子。

2017年10月17日 星期二

實存的榮耀

               實存的榮耀

榮耀是民眾在世上生活中所追求和喜愛的,它帶給人們奮力向前的動力,甚至於可克服恐懼害怕或不計生死,歷史上,許多領導者能有效激起普羅大眾的集體榮譽感,使大眾熱烈行動而達到預期的目標。所以,獲得榮耀是普遍的期待,是世俗不能缺乏的必需要項。不過,榮耀是個人的感受和判斷,不同的個人價值觀會影響榮耀的認定,因此,某個人所追求的榮耀不一定為他人所認同,此情形就存在著榮耀的虛實和比較問題。有些人一生追求某類榮耀,可是他人卻可能認為這類榮耀的追求是白忙一頓。而就個人的感受判斷來説,榮耀是有時間性,可能在某段時間以後,榮耀就變質或消失,所以,要持久保有榮耀是相當不容易。過去的事例中,極大部分的榮耀皆是在榮耀個人,不論是在事業丶工作丶活動或任何行為的果效或成功,其榮耀皆歸於個人自己,所以,個人生命的有限就影響榮耀的長遠存在,此說明世俗的榮耀是變化不定,不具永恆實存。而當個人以變化不定的榮耀來做為人生満足的依據時,個人就只有失望的嘆息。
在基督信仰中,基督徒的任何生活作為皆是在榮耀上帝,因為,他是上帝的子民,是被呼召來執行上帝的旨意,完成上帝所託付的使命。個人要能榮耀上帝,則要清楚認識上帝的真誠本性,凡事皆依上帝的道而行。耶穌基督的樣式和作為是榮耀上帝的最好典範,跟隨耶穌的步伐,學習衪的道和背十字架的生命作為,個人便能感受榮耀上帝的喜悅。做榮耀上帝的事,就有持久的實存榮耀,此榮耀是能一直維持到永恆的未來。

2017年10月12日 星期四

不息的領受

                   不息的領受

個人無法離開社會群眾,所以,任一時間個人皆會接到外界所傳來的訊息,這些訊息皆含有涉入的作用,使個人皆不自覺或無法抗拒的接受,而被外界所牽引或影響。這種渉入是不停止的,即使個人不喜歡,它仍是源源不絕的傳來,使生活充滿著他人的干擾訊息。這種情況隨著通訊科技的大便利而更加沈重,個人在現代生活中,就只有忙亂疲乏無力,每日皆不知為何而累。一些生活管理專家便建議要有選擇性的接受訊息,不過,防止訊息渉入的效果似乎未具顯著,反而看到社會上更多情緒不定,精神不振的問題。其中較具影響的原因,是因為個人是空虛的,時時皆在等待別人的訊息,對於多數的人而言,沒有別人的訊息,就不知如何過日子。因此,這是兩難的局面,個人常處在接受或不接受訊息的困擾中。從現實經驗而言,較具智慧的人,只能依自己的判斷,多接近有益於個人的社會賢達,憑意志阻斷損己的訊息管道,這樣的努力,可能帶來一些較具穩定的生活秩序,讓人生少一點庸人多自擾的煩惱。
在基督信仰中,相信上帝也不停的在傳受訊息,透過聖經丶先知的話語丶天使的傳言或存在於萬事萬物中的道,隨時在敎導丶提醒丶鼓勵和安慰個人,繼續堅持走在分別成聖的道路。所以,能不停領受上帝的訊息,卻是一件渴望的恩典,因為,上帝的涉入,只有愛的感受,沒有痛苦煩惱。這是何等的不一樣,是世俗生活中,他人無法給予的福氣,而在如此不息的傳播中,人生就有不息的日日領受,使個人能活在上帝的旨意和關顧,心靈就有平安。

2017年10月7日 星期六

放下的期待

                    放下的期待

在生活中,一個人遇到苦惱時,常被人建議要放下或要放開一點,而這種建議就是要個人放棄擁有,能得一身輕。不過,這種建議並無法去除個人還需活在世上的現實,因此,個人仍會有如何放下的困擾。很顯然的,對一般人而言,放下是要放下部份,而不是全部,所以,個人需要選擇那些要放下,那些要擁有,這就是智慧的選擇。從每個人的獨一性立場,智慧的選擇皆是不一樣,也就是每個人想放下的事物可能不同,是只有個人才能做決定,無法由他處學習模仿,因此,放下常是個人獨自的心路歷程。放下的智慧選擇就是要先評估比較,每一種擁有的重要區別,而後,逐漸放下不重要的人生事務。但要決定事項的重要或不重要是受到個人價值判斷的影響,而個人價值可能來自外來的影響或自身的學習,當這些價值有所變化不定時,個人就較不易判定那些事項是重要或不重要,結果,個人還是常處於困苦中,生活無法平安。所以,放下的不容易,是個人想擁有很多,無法取捨,而期待放下就成為超經驗的追求,使苦惱的民眾到處默拜尋找,紛擾一生。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所賜的,即是個人真實的擁有,因此,超出上帝所賜的個人想有,就可能成為虛空,它可以或應該被放棄,而個人若想持有非上帝所賜的事物,只有徒增煩惱。所以,基督徒的放下,即在丢棄非上帝所賜的擁有,讓個人完全依上帝的恩賜和旨意來擁有世間的事物,這樣,個人就可離開煩惱,得到毎日的平安喜樂。簡言之,不是上帝所賜的,就不必擁有,而這時刻意去想擁有,不只過程辛苦倍加,而最後只有徒增苦惱和失望。有福的基督徒是要誠心接受上帝所賜的一切擁有,它使個人得到完全豐足的人生。

2017年10月3日 星期二

親身經歷

                    親身經歷

生活中可以透過很多方式來認識萬事萬物的現象,大部分的認識是透過文字和圖像媒介而學習。而在科技的協助中,個人可從廣瀚的儲存資料裡,隨意摘取所想認識的內容,所以,數位圖書館的出現,已能有效滿足個人獲得生活中所需的知識。不過,現代社會問題的叢生,顯示知識取得的方便,似乎不足以讓個人安心喜樂,此説明間接性的認識萬事萬物仍是有限的,因為,此類知識的學習常只是短暫的存在記憶中,很快就被遺忘或去除。而當個人處在訊息萬變的環境時,更容易留新去舊,使個人無法擁有長遠可用的知識理念,此情形影響解決問題的有效依靠,個人便終日心寧不安或是覺得生活虚幻無實。相較下,親身經歷的學習就讓人一生無法忘懷,甚至於有完全翻轉個人舊有思維的作用,而此類由自身感官和心靈直接溶入問題現象的經驗,是會牢牢印在深層記憶。就旅行而言,閲讀過上百本旅遊記趣皆不如到現場的深刻感受體驗,這種親身體驗雖仍因生活地景改變或個人素養的差別而有所不同,但仍會留下人生的不滅足跡。
在基督信仰中,最期待的親身經歷是與主同在,而對於歷代基督徒而言,皆無法如初代信徒,曽經歷親身與耶穌見面和言談,直接看到耶穌所行的神蹟,因此,初代信徒所呈現的堅定丶虔誠和不計代價的信仰,是後代信徒所仰望但無法獲得的經驗。所以,今日的民眾或信徒只能由閲讀聖經來認識耶穌基督,但此類閲讀若僅是文字的查經,對個人信仰的深度感受,仍是有所侷限,易於受世俗引導而失去信心。從聖經的記載上説明耶穌死而復活,所以,在今日,耶穌仍與我們同在,而敎會在信仰的造就上,也就鼓勵信徒從個人靈修如讀經丶禱告或默想來接近主,但對多數信徒而言,似乎在苦難經歷中更易於感受與主同在。這種苦難經歷讓個人只能完全依靠主,也在這種經歷才能在心裏,深刻印著主的救贖恩典,這應是文字閲讀無法建立的信心和順服。顯然的,基督信仰中,苦難的來臨是能見主的大愛,甚至於有主的神蹟。所以,親身經歷是基督徒遇主的感謝時刻,不論是來自於喜樂或苦難,皆是主所賜的。

2017年9月29日 星期五

單純的享有

                 單純的享有

個人的生活就是一連串的享有,是由個人主動去尋求和取得,因此,享有的呈現能顯示個人的生活風格和品味。在急忙的現代社會生活,許多享有可能只是擁有而沒有享受,此情形使現代人毎日皆在忙於算計有多少擁有,卻無暇得到悏意的享受。所以,單純化享有,使個人在追求中還有悠閒,在奮力中還有怡然自得,便成為現代生活的另類訴求,而樂活丶慢活和輕遊是近時流行的表現形式。不過,現實中,能深嚐慢活和輕遊仍是一種特別的機遇,不是隨時可得到的擁有,其條件包含生活環境丶設備和文化資產的倶備,個人的生活美學修養和寛鬆的自由時間安排。因此,單純的享有,是要先單純化個人的擁有界限,使追求擁有不再是無限制的擴張企圖,有合適的停閥點。而在某一轉折的決定中,個人可有充分時間來享受擁有,讓擁有成為美好的生活經歷。以旅遊而言,多數人常只呈現擁有的態度,到此一遊,照相為記,卻在那停留時間,無法感受和享受當地的文化品味或地域的生命故事。因此,那種旅遊只是在滿足個人需要擁有旅遊的事蹟,而不是在享受人生的美麗足跡,結果是,旅遊仍只是現代人的形式生活項目,而不是生活中持續回味的甜蜜歷程。所以,單純的享有是個人的福氣,它來自單純的心靈和敬虔的生命態度。
在基督信仰中,單純的享有是上帝所賜,上帝造人,就給予單純的靈性,所以,人類是可生活在無限供給的享有中。可是,人類背離上帝,在地上生活以後,就被自我擴張所催逼,生活便只有不停的追求擁有,使個人無法清心安神。而當個人的罪能因相信耶穌而洗清以後,眼睛就明亮識透美意,身心輕盈可感受溫情,個人的身心靈有更敏銳的觸動,知䁱萬事萬物的奧妙和豐足。因此,同樣是在旅遊,基督徒應更能看到異鄕他處的動人創造,更能感觸與上帝同在,感謝上帝所賜的美味飲食丶悅眼景色丶雋永風土人情和無法忘懷的藝術展現。而這樣的旅遊恩典,是因為個人有敬仰上帝的心,能內含著單純享有的思維,使人生經歷更多美好的生活。

2017年9月25日 星期一

不必後悔

                不必後悔

生活中常有後悔的時候,它在個人做決定以後,就可能產生,因為,任何決定皆面臨無法完全得到或掌握相關資訊的限制,其決定有誤差的風險。另一方面,個人有不同的偏好,而當決定並選擇自己喜愛的一類時,就需要放棄其他類,此情形也會使個人有所失落的感覺,若在後續的發展中,個人的決定無法得到預期成效時,就有最明顯的後悔反應。顯然的,依人類稟賦和學習現況而言,後悔是會繼續存在的人生苦惱,而個人能做的,便是減少後悔,其基本做法,就是完全接受決定後所發生的結果。不過,當個人有強烈的自我擁有或掌控慾望時,是很不容易接受失敗丶錯誤或損失,因此,無法釋懷錯誤的決定仍將煎熬一生。有些超經驗的說法,認為人生的各種決定皆是空虛的,所以,個人若能了悟此事,就可能放開心情,不受任何決定成果的影響,這樣也就無所謂後悔的存在。簡言之,當個人愈能看輕生活中的執著,就愈能不受任何決定的綑綁,而不會有任何後悔的意念。比較上,個人愈清楚自己的存在意義,就愈能接受任何決定以後的事實現象,也會珍惜或感恩決定後所發生的一切。
在基督信仰中,依上帝旨意所做的決定,是一項被祝福的事情,所以,沒有也不必有後悔,不論決定的結果是令人高興或是令人難過,個人皆知道上帝掌管一切,個人的決定只是順服而不是負擔。所以,夫婦或朋友之間,不論處在何種情境,其關係是長存,因為,他們是一直被上帝所眷顧。當個人更專注昤聽上帝的聲音,便更相信生活中的決定皆有上帝旨意,就不需掛念憂心任何決定的後續發展。而個人需要的是,更有信心和愛心去接受人生中的各種安排,並時時感恩生活所擁有的家庭丶朋友和萬事萬物,讓人生的決定一直有上帝的祝福。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欣賞感受的啓示

               欣賞感受的啓示

生活中有不同的學習機會,個人可以在正式安排的課程或訓練中學習,也可以透過體驗和欣賞感受來得到新認識。個人在前項的學習是較理性且有系統,相對的,後項的學習則有感性的悟解,是主動的心理迴響。而在旅行中,特別能有欣賞感受的學習機會和成果,因為,個人所看到的人事物及景觀現象,皆是全新的出現,沒有預期的編排順序,是不會重複出現前人所看到的景象。所以,過去的記錄影片或文字敍述,皆只是略作參考,個人親身的眼見和聽聞,應只發生在個人所處的時空當下,而在那片刻中的個人學習,是多元和變動,個人應只有欣賞和感受。這樣的欣賞和感受,對個人生活或人生的助益很大,甚至於超過正式學習所得的知識和成長,因為,這種學習是統合性,是能讓個人有頓悟機遇,讓舊有觀點可易以完全翻轉並產生智慧,這是系統性學習較不易出現的學習成果。因此,人生中多一點欣賞感受的機會,個人將能增長認識以外,更使人透測萬物存在的奧妙和人生義理,能深入了解自我的渺小,而有謙虛寛容和宏觀眼界。古話説"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其重點應就是個人可以有豐富的欣賞感受,其學習是改變個人的珍貴經驗。
在基督信仰中,欣賞感受是來自於啓示,上帝將祂所創的律法和道放在萬事萬物中,所以,個人看到美麗的風景,就能從景物中受到啓示而產生欣賞感受。也因此,愈與上帝連結的個人,愈能透過感官去透視或知覺美的存在,悟解生活的智慧及人生的意義。在這樣的啓示恩典中,每一次的旅行,就有更深層的靈命培養,而不是只有"到此一遊"的空虛宣示。比較上,持續而系統的讀經,是可增長認識上帝話語的學習成果,但在旅行中得到聖靈的啓示,則更能直接與上帝同在,昤聽上帝的聲音,領受上帝的旨意,個人可有滿滿的祝福。而當人生就是旅行時,基督徒更應每日握住欣賞感受的恩典,使生命活出光彩,能榮耀上帝。




2017年9月13日 星期三

不一樣的感恩

                不一樣的感恩

臺灣社會中,感恩已逐漸成為普遍民眾的常用口語,它不只在表達個人接受他人協助的謝意,似乎也顯示個人具有信仰的涵養,懂得知恩回報。特別在個人遇到挫折丶病厄和苦難時,若他人的扶持丶開釋和指引能緩解個人問題,感恩就是必要的表達,其有深入的誠意,也常以各種禮儀和財物來表達個人的至深感激。而當所解決的問題,是超越個人經驗能力或生命極限時,那可用來表達感恩的作為,更是極盡所能,甚至於超出個人可負擔的範圍。不過,個人的感恩表達,是因個人先向他人有所求助,而在得到解決問題的果效後,才會產生的反應,所以,個人會很實際的調整自己的做法,當外來助力有變化時,感恩就不一定長期存在,隨時會消失。實際上,社會中的他人仍有自我發展的限制,其只能在短期且有限度的能力或資源條件上來協助他人,很難維持長期協助。另一方面,個人皆有自我利益的要求,是不易做到無條件提供協助的作為,而當協助者出現品格瑕疵丶言行不一丶巧言浮誇和造假虛偽的時候,感恩就成為愚妄的笑話,使個人受傷懊悔。特別是協助者以超經驗的說詞和途徑來提供助力時,個人可能產生未知的信服,但卻無法確知助力來源是虚妄還是實在,而當有一日,個人信服的助力失去可靠時,心理將受到重大傷害,影響未來生活。所以,人對人所產生的感恩是短暫而易變,沒有永恆感恩的境遇。
在基督信仰中,人與上帝之間存在著永恆的感恩。人有罪,受私慾作祟,常陷在憂心困苦的處境,但人常不知上帝有洗罪的救恩,日日徬徨不知所措。不過,上帝仍有愛心,讓耶穌降生在世上,成為人類的救主,因此,信耶穌,個人就成為新造的人,罪得洗清。比較上,個人的靈能得救,是勝於個人得到世上的一切,而個人是可為此得救,有永恆的感恩。此類的感恩會讓個人常有喜樂的生活,因為,信耶穌的人已成為上帝的子女,他日可返回天家,與上帝同在。而當個人信耶穌以後,凡事只求耶穌,不求他人,不論人生變化如何,個人皆能肯定有耶穌的帶領,事情將會過去,問題也會消失。對於任何人而言,能夠認識耶穌且感恩祂的救贖,是一件幸福的事,這樣的感恩是獨一無二,是不一樣的感恩。

2017年9月8日 星期五

無慮的旅程

                無慮的旅程

旅行是一般民眾期待的事情,在旅行中,個人可以暫時停下忙碌的工作和壓力,使自己重新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社會空間,好像有新的生活。所以,旅行應是無所牽掛的活動,不必受到過去時空遭遇的影響。不過,現代人的旅行,雖有日漸便利的交通和旅遊服務,但現代事務的壓迫和人心紛亂,使個人旅行仍就擕帶過去既有的思慮和雜事,結果是,個人雖在旅行中已轉換時空情境,可是心態上還是像沒在旅行一樣,反而倍增疲累,因此,有些人還認為旅行是一件辛苦而庸人自擾的事情。很明顯的,無慮的旅行是大家所想要,也有一些具體的做法,如較詳細的旅行規劃,旅遊景觀丶餐飲品味丶文化風情和休閒體驗的選擇等,皆可帶來不同的心情感受,使身心愉快。但更重要的是能將過去的負擔放下,有開放安定的新生活心態,這樣就能真正覺得是在喜樂的旅行過程。事實上,在現代生活,由於交通便利,工作中常在不同空間移動,所以,每日個人皆可能經歷變化的生活情境,好像一直在出外旅行一樣。但是,因為,個人無法在生活步調中放棄勞苦煩惱,終究還是無法體會生活就是旅行的意義,只有在文學敍述,才會有感嘆人生如寄旅,逝者如斯的無奈。無慮旅行是現代人的期待,但在雜亂的生活步調中,實際體驗無慮旅行似乎不易獲得。而若更多人只能用勞苦多日而得到的收入,去換得乃是心情沈重和煩急的旅行,那人生確實是勞碌窮忙的虛空日子,在人生的最後,總有迷茫失落的嘆息。
在基督信仰中,個人最終要回到上帝的天家,所以,人生就是寄旅,每日生活皆是活在不同的時空情境中。耶穌基督清洗人的罪以後,個人的生活應能全新打開雙眼,看到不一樣的人事物,重新詮釋個人的生活遭遇,更能看到上帝所創造的美。而由耶穌和聖靈的教導中,學習施放愛心,生活中的人際關係就能互信和輕鬆對待,不會有躁煩怨氣的心情。這樣,不論是生活就是旅行或是特別安排到異國他鄉的旅行,皆能在柔軟的愛心中,欣賞丶認識丶感受和體驗他人他地的不一樣生命色彩,讓個人更能經驗上帝造人造物的偉大,也更能得到無慮的旅行恩典。不論是短暫特別的旅行或全程的人生之旅,有聖靈的陪伴,祂將賜下無慮的祝福。

2017年9月4日 星期一

推開負擔的圍籬

                推開負擔的圍籬

人類生活總有負擔,負擔是因為個人具有責任的認定而產生,所以,沒有責任意識的個人,就少有負擔的感受。一般而言,負擔會在心理上產生壓力,使個人勞苦憂煩,無法平安過日。對於多數的現代人而言,負擔來自更多元的生活面向,升學丶工作丶家庭及社會關係皆能引起負擔,當個人的追求或慾望愈多時,負擔就隨之加大,生活就愈緊張急迫。也因為負擔已成為現代人的苦難,卸下負擔就被期待,學習減免負擔也變成一項時髦活動。當負擔是由責任所引發時,責任就是負擔的自我圍籬,自我圍籬愈緊密,自己就要負擔更大的責任。因此,消除或打開責任的自我圍籬,就可減免負擔,消除責任就是完全去除責任,個人則要精簡生活的企圖慾望或複雜的社會關係。不過,個人仍很難去除一些由血緣丶道德或良心所引發的責任,其一生中,是不大可能完全沒有責任,也就是沒有圏住負擔的自我圍籬,如有結婚,就有夫妻責任,有家庭,就有父母及子女責任,有友情,就有道義責任,有工作,就有完成任務的責任,有災難,就有支援協助的責任。所以,在無法完全免除責任的情形下,另一種做法就是打開或擴大負擔的自我圍籬,使更多他者一起加入承擔責任,這樣負擔的自我圍籬就會轉變成負擔的群體或社會圍籬,個人就可減輕負擔,如照顧父母子女,能由家族或社會加入承擔責任,個人的負擔就可減輕。不過,重視個人主義的現代社會,講求個人自由決定,此情形內含著風險個人化的問題,也強調個人所做,個人承擔的自我責任。所以,想期待個人負擔能轉換成他人加入的共同負擔,是不大容易,這是現代人的綑綁,使個人常處於憂心困苦的處境。
在基督信仰中,個人的真實責任,是去除原罪的負擔,當個人相信耶穌的救贖,罪被清洗,人生應沒有負擔了,這是完全的去除。不過,個人在人生中,仍有上帝託付的工作,因此,個人仍有生活中所存在的負擔,但這些負擔應不是被圏在自我圍籬的責仼內,不是完全由自我負責的工作,而是更多人來參與承擔責任的託付任務。所以,不論是婚姻丶家庭丶工作和社會關係皆有上帝同在,也有上帝差派的天使或義人來共同承擔責任,個人需要的是,誠心禱告,祈求上帝給予智慧和力量來承擔責任,也感激更多天使來支持協助。打開生活負擔的自我圍籬,是基督徒應有的認識和作為,因為,他是執行上帝旨意的受託者,不是自我滿足的追求者。推開負擔的自我圍籬,加入上帝的大能境界,個人便能卸下重擔,有平和安息的日子。

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永恆交託

                   永恆交託

在社會生活中,個人可能會將某些擁有,交託他人看顧。這種情形一則是因個人擁有太多,需要遺留或分散給他人,二則是個人無法繼續擁有,只能交付他人保存。但不管是在那種情形下,交託總是建立在互信關係上,交託者期望自己的擁有不會被隨意處置或私心奪佔,受託者也會掛慮接受交託的風險和負擔。所以,交託不會是隨時發生的生活事務,而是一件被視為特別的安排機遇。在過去所發生的交託案例中,交託最常見於個人遺產或遺物的處理,這是自我已無法存在,但卻想保留自我權益的必要措施,因此,選擇受託者是重要的先決條件。當個人仍存有強烈的自我延續期待時,很自然的就會選擇交託給親生子女,其不只期待子女能完全承接所有財物,甚至於希望子女能繼承自己的地位丶職業技能丶社會資本,這樣的想法更會延伸對子女敎育丶工作和生活形式的要求和影響。而當個人無法交託給子女時,交託給他人就會面臨不易決定的選擇,因為,任何他人是難以完整接續個人的自我擁有。因此,不論是交託給子女或他人,個人皆期待交託可以是自我的永遠存在,自我沒有消失遺棄。不過,歴史經驗可看出人類的交託,難有自我延續存有的機會。每個人皆有私心,交託只是短暫的承諾過程,在世代交替中,所有的擁有,皆只被現存的個人所操控,已是另一個自我的表現和擴延,交託者的期待早已成過時煙霧。
在非常少數的案例中,可見到一些交託是較具永恆意義,這類交託已不在乎是那一類對象,而只是在乎交託的事物,不只能被保留,而且是更能被發揚光大,有益於宇宙或人間社會福祉。因此,在此類交託中,可看到受託對象皆是最適合來承接關顧受託事物的人選,當這些受託人接受了交託的職責後,他不僅能將該事物繼續擴展,而且,也能在必要時候,再找到合適的受託對象,讓該事物可被存留和有益於社會。這種情形下,受託者不覺得受託是滿足個人私心,而是一種榮譽的工作,個人有幸獲得的人生機遇。而即使執行受託工作仍是勞苦堅巨,但此種受託經驗也會成為感人的生命故事。
在基督信仰中,相信上帝會託付天使丶先知或特別的個人來傳達祂的信息和旨意,而個人可能受託來關顧他人和被造物,另一方面,個人也能將他的生活事物交託給上帝。所以,交託成為人與上帝相處的重要關係,在不同的人生事務中,不論是照顧子女或其他孩子丶關懷社會弱者丶保育土地環境和愛䕶萬物,個人皆是受託者,因為,萬物皆是上帝所造的,上帝愛祂所造的一切。在人類犯罪,流落地上以後,上帝愛世人,更要人類迷途知返。而基督徒是已宣示成為耶穌跟隨者的上帝子民,能受上帝的託付,是何等榮耀。上帝的交託是神聖的,是無私的愛,個人沒有負擔,不需焦慮。事實上,當多數人生事務皆是上帝所交託的任務時,個人就不再害怕失敗丶毀壞丶遺失和困難,因為,上帝是交託者,祂掌管一切,祂知道最後的結果,祂與永恆同在。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只有堅定

               只有堅定

堅定做某件事,是常被社會所鼓勵和讚賞的,因為,堅定是需要相當深刻的認識和決心才能被持續運作。就現實生活而言,個人並不常有可產生堅定的事物。多數生活內容皆是隨時可被選取操作,也隨時可被擱置或放棄,其原因常來自人心的多變或無止盡的奢求,另一方面,則是因做事情時,環境誘惑和挫折連生而不願再持續執行。所以,堅定能得到讚美,也因為堅定是不容易做到。不過,當個人有某些慾望和嗜好時,多數人仍會忘懷不了,時時想要滿足慾望和嗜好,但這樣的持續作為習慣,是無法停止的自我沈迷,而不是堅定。相對於沈迷,堅定不是為了自我,而是為了他人,因為在與他人的關係中,有信實的應許丶無私的愛心或永恆的盼望,這些正向的動力,使個人不受任何干擾或阻礙,持續有不變的思維心意和待人處事的作為。比較上,世俗生活中的夫妻情感丶朋友義理丶社會公義或神聖使命等層面,較能出現堅定的案例,而這些案例會被描述流傳,成為人類仍有未來盼望的依據。就個人的人生意義而言,沈迷是與自我慾望同在,它從年幼到年老皆一直會發生存在,使個人不知如何解釋生命的終極價值,無法感受美好生活,人生就會在迷茫勞苦中打轉。若個人能有堅定的作為,不論時間長短,人生將有著廻味無窮的故事。
在基督信仰中,最具堅定的作為,是相信耶穌的救贖並成為忠誠的耶穌跟隨者,這樣的信念是貫穿在生活的所有細節,使個人能在與他人的關係中,見證上帝的慈愛,榮耀上帝的名。也因此,個人能堅定做出上帝所喜悅的行為,在夫妻丶朋友和社會環境的相處關係中,表現真實的關懷丶照顧丶互信丶包容丶分享和奉獻,而也因為相信上帝是全心的愛我們,個人便能在聖靈的促動和協助下,越過私心和自我滿足的限制,而有持續不斷的愛心和信仰,使個人完整走過堅定不悔的人生。所以,基督徒的堅定不悔人生,是令人感恩的生命歷程,它帶來上帝的應許,也有常來的平安喜樂。

2017年8月21日 星期一

真實尋求

                  真實尋求

在社會生活中,尋求是個人向他人取得支持或合作的主要方法途徑,不論是在那一種處境,尋求能使個人突破現狀而有新的改變機會。在事務處理上,個人會尋求資深前輩或專家的諮詢指導,使工作效能提升。而在人際關係的互動上,個人常尋求對方的心意,使溝通和諧順暢。所以,尋求是建立在他人心思理念或經驗能力為優先認定的條件下,而進行的個人思維和行動表達。當個人愈具有真實尋求的態度時,他人才能反應有效的回饋作為。不過,多數人的尋求常是來自個人滿足自我需求的動機,此情形就會引起他人的疑慮,而不會回應尋求,使個人無法得到尋求的良好期待成果。若在人際關係中,只為了個人利益的尋求,就不會實際了解對方的心意,結果,尋求就會變成壓迫性的強求,使對方失去互動的信任,不會給出支持和愛心。
在基督信仰中,相信上帝全能又掌權,所以,個人所做所為皆有上帝的旨意,而個人在行動前,要先尋求上帝的心意。這樣的尋求是要立基於個人對上帝的全然順服,沒有個人的意圖私心。個人要將人生的所有大小事,完全交託在上帝的引導下,只有依著上帝的心意,生命所遇到的不同狀況,才有完全的解釋意義。因此,真實尋求就成為基督徒靈修的重要功課,也是生活中不可欠缺的信仰態度。它使個人完全忘掉自我的奢求,心裡只有上帝的同在,緊記著上帝的無所不能。而在這樣的敬虔心態中,真實尋求就能有上帝的慈愛回應,讓個人走在誠正的道路上。

2017年8月14日 星期一

只看唯一

                  只看唯一

在信息充斥的現代社會中,權威言論似乎逐漸減少,而群組傳播網的集體共訴,反而愈成為青壯族群的觀點依據,所以,多數人已不大看唯一,而是看更多其他。不過,集體共訴對真正的問題解決,卻不見得有實效作用,以最講求效益的企業經營和科技業而言,仍然尊崇大師或領先者的獨特看法和作為,並努力學習和倣效他們。很明顯的,在後現代風潮的處境下,只看唯一還是無法被忘懷,因為,唯一論述仍是許多人解決困難的肯定依據。但注目唯一也同時追求其他共訴,事實上,更困擾著現代人的決定,應該聽誰的呢?也成為個人常有的疑問。在現實生活中,當找不到大師言論和風範時,注目唯一就會變成只聽自我,這時,工作或生活的事情,不是隨他人共舞而毫無次序,便是唯我獨尊,剛愎自用,其影響到合適生活成果和人際關係。因此,只看唯一仍是個人解決問題所需要的,但其必要條件,是要能遇到提供唯一的大師或全能人士,而這常是人生可遇不可求的事。事實上,在現代社會,是很難產生真實解決他人問題的全能人士,因為,個人和環境皆變化很快,個人皆有特別的處境和問題,需要不一樣的引導資訊。而最重要的是,所有人類皆無法以個人實際經驗,告訴他人如何解決死亡的苦難和絕望。就現在情況,超經驗信仰是嘗試提供解決此問題的唯一論述,可是,此唯一仍是具選擇性,個人要確定自己想要的唯一,而個人也要承擔接受此唯一的風險。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就是唯一。個人可能依靠他人來暫時解決世俗生活問題,但解決人生問題的唯一大師,只有上帝,是終結所有疑問的全能者。相信上帝,學習上帝所啓示的智慧,是唯一解脱人生苦難的道路。所以,基督徒要注目上帝,只看唯一,不看其他,因為,基督信仰是純粹個人與上帝和好的唯一關係,與他人無關,甚至於也不看敎會或其他基督徒的行為表現。當個人全心認定上帝是唯一時,人生便有清楚的解釋架構,個人將更安定接受上帝的啓示和旨意,並相信上帝能引導走過生活的各種挑戰和問題。

2017年8月11日 星期五

不一樣的讚美

                  不一樣的讚美

讚美是社會上最被容易接受的對待,不論是用那種方式來表達讚美,皆能使個人心中愉悦。在兒童教育中,就有論述認為兒童常處在讚美環境,可增加自信且有鼓勵向上的作用。不過,當成人的生活是複雜多變時,讚美就有不同的呈現或轉變。一則是讚美的形式逐漸以物質方式來表現,成為可被比較批評的付出行為,而現代個人也學到以物質的價值,來評斷别人讚美的誠意,這樣的風尚下,個人就有讚美他人的負擔,讚美他人變成一項困難的表達,此情形使社會減少很多真實或真誠的讚美。二則是透過移動傳播的互動設計,現代人大量表達快速的讃美,使個人全時全方位的處於"有沒有讚美"的焦慮期待。臉書中用"讚"來表達接受訊息的設計,就使個人在充分表達自我的過程中,增加被讚美的心理感受,按讚成為現代社會個人應付人際關係的簡便方式,讚美便四處存在,讓人感覺讚美已成為表面的俗套表現。也因為現代社會的讚美已具萬花筒面貌,真誠的讚美反而是珍貴的禮物,令人內心感動,成為不一樣的讚美。
真誠讚美的不一樣,是來自於個人想要表達讚美時,因為感動於對象所呈現的真實故事。在故事中,敘述著特別的旨意丶毅力丶成果和感情,是不同於他人的人生經驗或經歷。所以,真誠讚美是存在於深厚的親密關係,當互動關係是愈具有愛心時,真誠讚美就會油然而生,也令接受讚美的個人,心中獲得充滿的喜樂,有著溫暖的時光。而在最親密的家人和夫妻之間,真誠讚美更是有力的營養品,是釀出健康甜蜜家庭的單純成分。因此,真誠讚美是完全依對象的不同處境丶事件和作為而施放,每一次的讚美不再複製,每一次的讚美皆讓接受者留下深刻的觸動和記憶。而從親朋好友得到真誠讚美,就能成為個人的日日特別恩典。不過,有時候,個人緊緊記得自我的利益時,真誠讚美就無法自然發出,而若有所謂的讚美,還可能成為傷害對方的冷諷嘲意。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的讚美最具真誠,因為祂是完全實在的愛人類。在聖經敍述中,當人類努力成為義人時,便有上帝的祝福和讚美。當個人做了上帝所喜悅的事,天使便傳來上帝讚美的聲音。在人類歷史上,上帝也透過先知告訴因信稱義的人,要能具有真誠讚美的心意,讓他人在感受讚美時,也看到上帝的愛心。一個基督徒能真實體驗到上帝的讚美時,便更有豐富的感情來表達真誠讚美,讓自己和親人或他人之間,時時得到恩典祝福

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

不要忘記

                   不要忘記

忘記已成為現代社會所重視的問題,在企業經營上,忘記是被忌諱的能力缺失,是會阻礙個人的成功或成就,優秀的員工就不能忘記一切工作的事情。而對於正在努力上進的求學青年,也是被要求,不要忘記所學的知識技能。所以,不要忘記,是個人能擁有期待成果的基本要件。不過,在個人生活層面逐漸複雜多樣以後,在不同情形下,忘記有不同的作用。較常看到的是,忘記成為掩飾或丟棄不良經驗的主要方法,使個人能保持自己的優勢和絕對利益。當個人擁有財富地位,便忘記貧窮的辛苦和卑微的絕望無助,當個人富貴寛裕時,便忘記粗茶淡飯的情誼關係。因此,忘記使個人的眼光只注目尊高,使個人的生活圍成自我享受的城堡,與真實世界隔離。也因此,忘記衍生出驕傲丶蠻橫丶刻薄丶冷漠丶頑固和無情,使個人無法真實認識生命的存在意義,也失去愛心。
而在其他情形下,忘記卻可使個人不再受過去苦難經驗所折騰,不再為傷心往事而常有嘆息,因此,忘記似乎使個人能無事一身輕,無牽無掛的盼望未來,忘記則成為生活獲得單純簡樸的必要條件。但是,在老年生活中,忘記卻是逐漸消去過去的所有認識,不論是那一類生活經驗如富足的或是缺乏的,皆隨著老化而不再存留,失智就成為忘記的一項病症,流行在現代社會,所以,在面對失智的困擾時,不要忘記又被強調和重視。從人類歷史經驗來看,忘記和不要忘記皆被充分要求或呈現,個人也處在要忘記和不要忘記的交錯困擾中。很明顯的,忘記和不忘記已成為一種選擇,個人如何確定那些事物要忘記或不要忘記,則影響人生的平安喜樂。
在基督信仰中,聖經敍述人類背離上帝而流落勞苦地上後,已忘記上帝的慈愛恩典。罪的作祟,使個人不論在富足或貧苦中皆得不到平安喜樂,而相信耶穌基督是一次完全翻轉的機遇,罪能被洗清,而有智慧的忘記過去。另一方面,則重新認識上帝,緊緊記住上帝的恩典和誡命,在人生的不同遭遇中,堅持回到上帝的啓示和旨意。所以,不要忘記上帝是個人走上救贖之路的座右銘,而也因為沒有忘記上帝,才有勇氣忘記人生的飛騰和低落,也才能忘記世俗的過去,朝著信仰標竿邁進。

2017年8月4日 星期五

遇見聖靈,在鄉村福音音樂中

                 遇見聖靈,在鄉村福音音樂中

每次聽到鄕村褔音音樂,心裡便全然放下,把剛剛還流連不已的紛亂丶迷惘丶不定思維,立即拋到九宵雲外。似乎在音樂中,有一種力量將自己的身心一直拉高,好像飛在溫馨的天地間,我的眼便自然閤起,覺得己離開當下的世俗世界。在這樣的時刻,不只是在聽音樂,是感覺靈性在更新,心底的不潔汚垢被清除,因此,自己有被洗淨的清爽。這是鄕村福音音樂給我的特別恩典,讓我能不斷經歷基督信仰的感動,更堅定的走在天路上。我不知從何時開始,鄕村音樂的演奏音調一直吸引著我。比較上,對我而言,其他音樂只是悅耳的樂音,但鄕村音樂不只悅耳,更能完全溶入我的身心,每一個音符皆與我的細胞共舞,使我全然可停住前一時間的情緒思念,而完全重新建立平和充實的心靈空間,讓心情全新轉換,溫暖便油然而生。我逐漸感觸且相信聖靈是與鄕村福音音樂同行,而在音樂中,我的靈也與衪們同行,我們一起吟唱聖潔的信仰生命。所以,多次在聽音樂的時候,我流下不知不覺的淚水,我的心情流動著溫暖和感恩,這是何等恩典,我能與聖靈同在。感謝上帝的恩賜,使我有能力欣賞鄉村福音音樂,但願鄕村福音樂能被更多人欣賞和感動。

2017年8月1日 星期二

智慧的愛心

                   智慧的愛心

愛心是最普遍被所有道德文章或宗教教導所提示的好行為,但在實際表現上,有時,愛心作為反而讓對方不愉快,使得施放愛心成為個人的困擾和掃興的事。所以,有愛心但也能有智慧的表現出來,應是做人處事的一項好功課。愛心是個人心靈的感性反應,所以,智慧的表現愛心,應不是理性的愛心行為,而是針對不同對象的性格丶當下狀況及需要程度而有恰當的關懷表現,其基本能力包含察顏觀色,言語陳述,同理處境及協助選擇等方面。而在多項愛心表現中,具有親密關係的親子或夫妻之間的愛心作為,是更需要細緻的認識丶思考丶情緒表達和耐心。因為,家人表現愛心,是來自初級關係的最自然關懷,常是被認為理所當然的無所不在。所以,任何時刻,家人之間總認為要努力表達愛心,但這樣的無知愛心反而增加不愉快的經驗,需要更多互相諒解的調整負擔,比較上,親密關係之間是更需要智慧的愛心。一對互相關懷的老夫妻,太太在年紀大以後,才重新拾起畫筆,熱衷於繪畫,常想到戶外寫生。先生退休後,除了寫作,便與太太出外行走,在太太畫圖的時候,他便四處遊逛。但在不了解藝術家的工作處境和心態之情形下,他的豐富愛心表現,常得不到太太的欣賞接受。有一次,他覺得天氣熱,就買了一杯黒糖愛玉,杯上已揷好吸管,就拿到太太前面,殷勤的請她喝,結果是,正埋頭畫畫的太太,不耐煩的瞪他一眼,揮揮手大聲說"不要吵"。他就輕輕的放下杯子,悄悄的走開。又有一次,太太說要在捷運上畫人物速寫,但要坐較長途的車子。先生則想著太太要有位置坐,當一部區間車來時,先生看車內人少,就催著上車,當車子開了一陣子後,太太才發覺這不是開到終點的車子,她就失望的說"這樣坐車時間短,我不能畫圖",先生只能陪著說歉意,不過,太太突然笑著説"跟藝術家在一起,不容易吧!"最後,他們再換車坐到終點,然後,再由終點坐上車返程,終於太太滿足的完成速寫作品。上述的故事可能發生在任何家庭,所以,家人關係是學習智慧愛心的主要處所。
在基督信仰中,基督耶穌最具智慧愛心,其能完全知道任何個人的特殊處境,並以非常高明和特別的方式來表達祂的愛,在聖經的記述,衪對貧窮丶卑微和低賤身份的人,給予無限的愛,祂也給惡吏丶罪犯丶背離上帝的人,有重生的愛。耶穌的愛,不會傷害人,只給溫暖和安慰。所以,所有的人都能安心接受耶穌的愛,不會有任何不愉快的遭遇。當基督徒要跟隨耶穌時,就要學習祂的智慧愛心,最主要的作為,是要能清楚認識對象的真實處境,而後再給予適當的關懷。

2017年7月28日 星期五

旨意與選擇

                  旨意與選擇

社會生活中,倫理法則一直都是幼兒或社會教育的重要學習內容,一般書籍也多方闡述和提示品格丶氣質丶四維八德等,對個人成長的價值和待人處世的用途。不過,在實際的社會實踐過程,個人的認識和選擇卻直接影響個人真正的倫理行為,其結果常失之千里,離期待甚遠。為什麼普遍被認同的良好倫理,無法被欣然接受執行呢?在實際的社會行為觀察上,個人的自我擴張和利益要求是主要原因,它會使每個人在社會生活中,做有利於個人的選擇,這樣的選擇會忘記他人的需要或是普遍推崇的生活倫理。而針對個人無法做出美好倫理行為,又有一些激勵道德意志的文章,流行在坊間,成為鼓舞人心的暢銷建言,期待人心能被扭轉,社會次序有所改善。事實上,人心的作惡,隨著個人主義的強調,是更被恣意張揚,生活倫理只剩下個人所主張的相對意義,不再涉及與他人互動的互助關係。在未來世代中,個人選擇將成為解釋生活倫理行為的核心要素。
相對於個人具有選擇的自由權利和決定,自我則要全部承擔風險和苦難,這樣的待遇,讓個人陷於不具理由的無助處境,常孤獨的面對困苦丶壓迫和常變的心理壓力,生活則是一片煩忙紛亂。要解脫這樣的困境,世人所互定的法律規章是唯一依據,但其對自我決定所衍生的困苦是無所助益。社會救助是另一項相關的社會力量,可是依靠他人來解放困苦的自我限制,似乎仍是隔靴搔癢,助力不大。這是被稱為後現代及其以後的個人品性和遭遇,世人已無世俗的解救途徑,似乎需要世俗以外的超經驗力量。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掌權也有其旨意,蔡茂堂牧師將此旨意分為定旨丶令旨丶許旨及恩旨,而許旨與恩旨則與個人的選擇有關。當人具有自由性格,能選擇善與惡時,上帝所創造的美好和所定的律法,僅成為人的想像和期待,而人卻可能懷疑或不接受,其結果是人的生活,將遠離上帝所認為是好的,個人便完全承擔生活和生命的失落。因此,個人順服而不再選擇時,上帝的旨意便降臨,帶領個人成為上帝所付託的人,個人的生命便連結到上帝所造的美好,生活也有盼望和喜樂。另一方面,個人也因得到恩旨,而成為真正自由的新人。所以,人類在世上的選擇,是人背離上帝以後所擁有的自由症候,此自由驅使人類隨自我慾望而行,人生便變化不定,不知未來為何。上帝的慈愛,讓人類有選擇跟隨耶穌並得到救贖的機會,而領受這樣的旨意,個人便擁有不再選擇的永恆自由。

2017年7月21日 星期五

回到單純:繪本的生命解釋力

                   回到單純:繪本的生命解釋力

許多成人的生活經驗中,常在某些時候,就浮出"人生能單純一點,多好"的想法。顯然的,每個人是愈成長,愈複雜,才會有想要單純的念頭。個人的生活會很複雜,除了因為成人生活項目一直在增加以外,也有許多事是因缺乏智慧選擇而被重複操作,也有的是逐漸揚棄年幼時,所學習的人生基本道理,造成錯事連篇,每件事皆成為糾纒不清,解不開的綑綁。所以,個人毎日所煩忙的,是不斷的在釐清事情的真相丶原始動機和立意企圖。而當有一天,想起兒少讀物的故事和簡單道理時,自己會慚愧,老而失智,盡做些跟著陀螺打轉的寃枉事。兒少時所學的人生觀點,是做人的單純要求,不挾雜著五味橫生的成人慾望和需要,繪本是呈現這些不變人生道理的最佳作品,除了有生動的文字故事敘述以外,更有溫馨睿永的圖畫,賞人心目。繪本專家説繪本是屬於所有人,在人生任何時間皆能得到繪本的溫暖。在更年幼的時光,是聽長輩講或自己閲讀,在中年時,則講繪本給幼小或別人聽,在老年時,則可再回想繪本的小啓示,讓生活有更清新單純的心靈,重新肯定人生所該堅持的信念。繪本的力量是來自其故事內容的真實和單純,所有文字和圖畫創作者,皆想給孩子純真的信念和認識,因此,就較不參雜著大人世界的矛盾心態。就也因為皆是這樣關懷式的創作,繪本才能普遍性的留住,人類生活中更具永恆性的敎育素材,讓0到99歲的年齡層皆有受益。比較上,它不像其他小說丶雜誌及媒體是在敍述或呈現某件特別的生活型態或社會事件,僅只讓個人認識現實的複雜和殘酷。
多數成年人常把繪本認為是小孩的補充讀物,不大了解繪本內容對個人人生所具有的啓迪和幫助。其原因可能來自個人幼年時,沒有接觸繪本的經驗,中年有經濟能力以後,則可能讓孩子有繪本可讀,但未親自讀繪本給小孩聽。所以,多數大人對繪本內容的認識,既不廣也不深,這樣,到個人年老時,就不可能從繪本得到生命回歸單純的反思學習機會。生命回歸單純是老年生活所會面對的現實,但有些老者無法回歸單純,而是退入單調虛無的處境,讓自己日日孤寂哀嘆。不過,現實社會中,能讓年長者心境回歸單純的途徑,並不多。除了部分信仰提供的機會以外,欣賞繪本是一項簡易合適的方法,而在解說者的協同下,年老者更能享受繪本所帶來的單純感受,讓每日生活重拾童心,對人生有更深刻的感恩。在基督信仰中,回歸單純就是回到上帝所創造的美好律法和真道,在繪本中是能更深入認識生活中的美好關係和基本哲理,它也是信仰中所啓示的,上帝所認為是好的創造和作為。基督徒應學習從繪本中看到信仰對人生的啓示,而且,能在年老時,由繪本中重新解釋生命的意義,它應也是靈修的有用素材。認識繪本的生命解釋力,可使個人更易於認識上帝創造美好的實在,也是感受人生有各種恩典的有力媒介。

2017年7月18日 星期二

為女兒祈禱

            為女兒祈禱

親愛的主
感謝祢賜給天使的心
她們便有自由和關懷的日子
時時盼望美好
願聖靈溫柔的帶領
她們常在安慰的園地
有美麗與香芬相處
不住領受恩典

親愛的主
感謝祢賜給彩色的夢
她們便能勇敢走入摰愛人生
日日感動創意
願聖靈智慧的引導
她們常有清新的心靈
注滿微笑和樂趣
欣然迎接祝福

親愛的主
感謝祢賜給不悔的毅力
她們便能編織奇妙精彩的旅程
處處綻放甜蜜
願聖靈親切的叮嚀
她們常有真誠的溫情
湧出讃美和歌頌
全心擁抱主恩














2017年7月13日 星期四

因祂活著,人生才值得

              因祂活著,人生才值得

每次聽到Alabama鄉村樂團唱"Because He lives",便心裏感動不已,也重新認識生命存在意義的真道。就世俗社會而言,大家最積極的行動,就是去擁有什麼,讓自己的生命是有價值的。這種想法隨著年齡的增長,也會改變,從小時候能擁有一件喜愛玩具丶逐漸覺得要有工作丶婚姻丶子女丶金錢丶事業版圖丶立功丶立德丶立言等成就,人生才會有價值。所以,有人說,在五子登科的心態下,心裏是無法容下超經驗的信仰論述,因為,在那樣的時刻,沒有反省謙卑的念頭和必要,生命的價值即在超前又超前的取得,那是實實在在的生活奮鬥,即使勞苦,也是值得。而在現實經驗中,只有當生命遭遇威脅損害丶努力遭遇失敗丶盼望成為破滅,個人才會知覺和認識到努力爭取的極限丶實在的虛幻和自我奮勇的假裝做作。不過,在這種狀況時,社會的積極主義者仍會鼓勵個人,失敗再站起來,堅忍承受,相信要拚就會贏。因此,不知為何的鞭策成為人生苦難的丁㸃安慰,個人就這樣勞苦一生,在不斷盼望破滅中,無語問蒼天,當面臨生命終結時,更不知人生價值在那裡,如何解釋。
有些超經驗論述皆想為個人找到一條真實的有價值人生,在混沌的世俗世界中,撥雲見日,直指永遠價值的歸處。它告訴個人關於世俗的隨機常變丶人心的宿惡積孽丶業債流轉丶參透悟解的永信機會。有些論述則告訴世人,相信獨一真神,依神示先知而留言的聖語行事,積善敬神,堅持遵守律則,等待回去神所應許的天堂。當個人相信這些論述時,人生的價值就不是在世俗世界中取得,而是在另一未知的場域,在此時,個人就要進一步相信走向那場域的途徑,努力做到。相信曾有人成功走到極境,或是相信真誠敬拜和守戒就可達淨土或天堂是重要的,因為人生的努力就是因為要離開世俗社會,因此,人生的價值是沒有奇蹟的修煉成果,未來的美好是唯一的期待。
在基督信仰中,人是上帝所造,但人離棄上帝而有罪,世俗世界是個人帶罪的生活場域,人生的價值是洗清罪,讓個人重新成為清白單純的上帝子女。而聖經記載上帝疼愛世人,讓愛子耶穌降臨成為人類,並在十字架上犠牲成贖罪祭,且顯出死而復活的神蹟。所以,相信耶穌是神子且已死而復活,是唯一洗清原罪的啓示之路。也因為如此,因耶穌活著,所以,我們相信走天路是札實的,我們的人生遭遇是有特別旨意的,我們的死亡只是走過一扇門而看到另一片天地。而我們在世上就不再害怕,不再遲疑,不論人生是虛是實,是苦還是浮華。當我們真實相信耶穌活著時,人生的價值只不過是讓我們認識和相信耶穌的拯救。是啊!耶穌活著,是多麼好的福音,因為祂活著,人生才值得。

2017年7月10日 星期一

關懷的觸動

                關懷的觸動

關懷的發生,常是因外界的人事物有變化而引動,而最常被提及的是,可經驗或可觀察的苦難或生活傷痛出現,使人或環境遭殃受苦。所以,側隱之心,是因已看到對象的受苦才產生,當個人看不到人或環境受苦時,就少有關懷反應。不過,個人看得到或看不到別人或環境的受苦,仍受到個人價值觀判斷的影響,不同人對同一人或事的苦難就有不同關懷反應程度。當然,還有因為罪的影響,有人即使知道別人和環境已在受苦,仍然充耳不聞,甚至還有再加苦難給别人的惡行。 一般而言,這類因已看到別人苦難而才有的關懷,就與時間的關係較少,此意思是說,這類關懷的發生並不限時間性,只要經驗上感受苦難,就可能出現。就現實人類社會生活上,缺乏基本生活條件是最容易被觀察和體驗,但這情形不被報導,就不易為富足階層民眾所感受。而其他超乎缺乏基本生活條件的苦難,更不易為他人所感受。因此,關懷雖被認為是美德,可是它也不是普遍可見。
當透過個人的觀察見到苦難而產生關懷時,個人是被動的側隱之心反應,它不是主動的關懷。主動的關懷是未看到他人或環境的苦難,但卻在乎他人或環境的幸福處境而心動的關懷。這種關懷最常自然發生在親人的關懷,父母在子女未有苦難時,仍會適時傳出關懷的心情。不過,除了親人以外,社會生活中就較少存在這種超越苦難的關懷。主要的原因是多數人不在意時間的特別意義,對於今日的存在是無感,因此,個人不在乎今日中,不在眼前的相關他人或環境所可能發生的變化,只關注可見的問題。而當今天過去,相關他人或環境已有苦難,那時所發出的關懷常略表情意而已,對當事人的感動仍是有限。當我們正在寂寞丶煩心和猶豫不決的時刻,一個不預期的關懷,讓我們覺得心靈相通,欣慰不已。這種主動關懷最令人覺得情愫的真誠,不會有被憐憫的虛偽觀感,每個人皆會大大歡喜這種關懷的來臨。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對人類是全然主動關懷,因為,人是衪所愛的被造,祂送愛子耶穌來世間成贖罪祭,可洗清人的罪,祂也讓聖靈住在悔改的人心內,讓個人能有主動關懷的愛心。因此,一個重生的人不只看到別人的苦難,才會關懷。他能知道每一個今日中,有那些人事物是特別的,需要付出關懷。所以,在聖靈的觸動下,主動關懷油然而出,成為每日對別人的特別祝福,是基督徒的恩典見證。

2017年7月6日 星期四

寄出祝福

                         寄出祝福

高齡的時候,世俗的唯生工作已卸任,家人朋友也有自己的自由天地時,似乎可做的,只剩下個人隨意選擇的興趣活動,但有時,高齡者仍有沒事做,沒人交談的寂寞。所以,高齡者應有特別的今日,每天起床後,便可想著今天有那些人和那些事是很特別的,不論是喜慶或是困難的情形,皆是今天最合適去關心的。特別是祝福和關懷的事,更是高齢者容易做到的事。就以每日寄出祝福的卡片來開始吧。不論你用何種材料丶各種彩繪方法丶多樣的圖樣表現,就只要用單純祝福的心製作,就高興的寄出給對方,這樣就在今日做了特別的事情。也許,可做一點小裝飾品丶小盆栽丶小工藝品,將它們寄出,祝福就跟著飛到各地。雖然科技產品已可提供有效的傳播途徑,不過,一個簡單的手作成品,它的關懷厚度是比在網路中的傳言,還更能被感受和記得。這是高齡者比其他年齡者更可施放的稟賦恩典,是高齡者所擁有的喜樂生活資產。
在基督信仰中,高齡者的每日都是上帝所賜給,且有特別的託付,所以,高齡基督徒更有傳福音的使命,除了一般的祝福以外,還可加入更多信仰的訊息,針對更多的福音朋友,給予每日的關懷和祝禱。不論是透過任何方式如繪畫丶音樂丶工藝丶技術或景觀皆可表現出祝福的心意和行動。就從特別的今日做起吧!上帝的叮嚀隨時皆會來到。今日,就寄出祝福了。

2017年6月30日 星期五

特別的今日

                  特別的今日

當時間被認為無限長或是還會再來時,今日就較不會被特別注意,甚至於個人會忘記還有今日的存在,大部分的年輕人都經歷這樣的時間。不過,當時間是被認為有限,人生也是僅有一次,那今日就變的很特別,因為,每個人的今日不只跟別人不同,而且也跟過去和未來世代的今日完全不同。從事實經驗來看,每個人的今日情況已不同於過去,不論是生理丶心理和社會關係皆有新的變化,相對的,個人所處的外在處境也都有變化。所以,每個人的今日皆是全新的,是完全的空白,可讓人完整使用。而當今日是全新且是獨一無二的時間,今日就成為特別的存在,它應有不同於他日的意義和作為,使每個人在今日所做的事情,是合適而有價值的。有些人在事後常後悔,沒有在過去的當日做那件事,這是因為個人沒有注意今日的特別性,就隨意安排事情或虛渡時間,其結果是無法做出今日最合適和最需要做的事。有些父母在孩子長大以後,才反省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皆未合適陪伴他們,而現在的今日已無法做出以前當日所可做的事情。人生會後悔,是因為個人不認識或不在意今日的特別性,所以,無法適時適地做著合適的事情。比較上,對於多數的高齡者而言,是易於感受時間的有限,常理而言,個人是會珍惜每天的到來。不過,當高齡者覺得被他人或社會遺忘時,今日的到來就不具有特別的價值,每天只是在虛渡時間而已。若又是在身心失能,社會苦難仍持續壓迫個人的情況下,日日則是相仿,也無特別可言了,年老的時間延長,反而不是被期待,人生也就沒有特別的故事了。
在基督信仰中,人因有原罪,所以,今日的作為皆受自我所操控,個人無法超出自我慾求來安排生活內容,因此,今日就只是延續昨日工作活動的時間,一直處在短期目標的心態,讓生命忙碌勞苦。但在相信耶穌的救贖以後,今日就成為很特別,因為,會認識到在世上的時間,是上帝所給的,而每日皆有上帝託付的工作,此工作是要做到生命的終結。基督徒的今日工作,是以個人的最新現況條件和外在他人和社會的情況,來選擇合適的對象和作為,這樣,每一次的今日就很特別,其工作活動是可有不同的創新和方法設計。事實上,基督徒是相信上帝會帶領個人做好每日的受託工作,因此,不是以個人的自我需求來安排活動。就實際經驗上,個人可能經歷多次特別的今日,在那時間内,會遇到合適的人丶事丶物,使自己感受到超乎尋常的恩典益事。基督徒相信那是上帝託付某些人在動工,使每個人皆能有特別的今日。特別的今日能讓人解開多年怨恨丶記起家人的親情丶看到鄰舍的窮乏丶更認識生命的永恆盼望。所以,基督徒更認識到,個人活在今日,即是上帝在今日所託付的人,他如同任何世代或其他時間所受託的人一樣,是在那個時間點和處境做好上帝所託付的工作,即使每人所做事皆不同。如此,把握今日的特別付託,不只是基督徒走天路的職責,也是在世上,每日有平安喜樂的奇異恩典。

2017年6月27日 星期二

釋然的心

                   釋然的心

心裡沒有負擔,是一件令人喜悅的事,因此,多數人皆期待,時時皆是無事一身輕。不過,事情總是出現在每日的來臨,想沒有事情似乎很難。而在忙碌社會中,就特別安排一段時間叫休閒,企圖讓事情歸零,個人能有自由心態的處境。但現實經驗看到休閒,似乎變成另一件事情,也有著憂心煩惱的壓力。所以,所謂全心的放鬆,成為夢寐盼望的心靈境界,讓人癡迷追求。事實上,每個人都曾經有過心中突然巨擔滑落,內在無聲無息,渾身輕飄而上的片刻。這情形常在長期辛苦奮力後,結束工作的直接反應。我們可看到大學聯考結束後,考生從考場走出時,每個人洋溢著,釋去多年負擔的輕鬆神情。這種情形也可見到在下班後,朋友相聚,藉酒忘愁的瀟洒情況。但是,這種完全放鬆的來臨,不是久久才體驗到,不然,就只是刻意被安排成偽裝的安逸心態。
從人類的歷史經驗來看,得到完全的放鬆似乎不是現世人生的常有待遇,因為,人生是由一連串的事情所組成,個人的存在就是由事情的存在而顯現,沒有事情就無法描述個人。而從這樣的現實中,去求得輕鬆心靈,似乎只能從減少事情來進行,甚至於否定世間事情的必要性或真實性。也許當個人一直認為許多事情是虛幻的或沒有意義時,可能個人就會不想做很多事情,相對的,負擔就會減少了。許多老人最容易顯現這樣的想法,但他的人生卻沒有輕鬆,反而遭遇更大的孤獨丶無聊和寂寞負擔,生活更沈重。
在基督信仰中,個人在世上是為上帝做事情,所以,不論那一件事情的來臨,皆有上帝的旨意和託付,它不必是個人成就的宣示,也沒有世上人情的掛慮。事情的展開和結束皆有上帝的引導和帶領,個人只是忠心的服事者。不過,人類堕落以後,個人仍有原罪所凸顯的自我,它可能自行衍生事情,成為個人所面臨的另類綑綁。因此,個人是應反省自我,讓上帝的旨意完全充滿在日常生活中,這樣,人生的事情就只不過是走回天家的喜悅服事,每日就有釋然的心,沒有牽絆,沒有負擔。不論事情有著不同的波折情況,基督徒皆相信上帝全能掌權,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憂慮明天的遭遇。

2017年6月17日 星期六

回去,回到美好的初始創造

                   回去,回到美好的初始創造

在普遍的人生過程中,總看到各種存在事項,是由單純逐漸變成複雜,甚至於衰退而消失。有人認為人生變成複雜,是一種成熟或是豐富的擁有,是被期待的成長。而也有人認為人生變複雜,卻是只見勞苦憂煩,累盡生命,至終是一場虛幻。甚至於有些人,一生中懊悔不斷,覺得愈活愈混亂,愈覺得不快樂。所以,情感細膩的人,就會覺得事情總是在啓始時,是美好的,能回去那過去美好的情景或時光,是常被懷念和期待。但事實上,時間是無法退回,個人的很多變化是無法恢復原狀。較具可能的是,心境可歸回初始。大部分的人,做任何事情的初始心境皆是單純的,在工作上,起初僅只是求得溫飽的收入或是滿足個人專長興趣。在婚姻上,開始是簡單的愛情關懷。在食丶衣丶住丶行上,早年則是隨遇而安之。在成長的人際關係上,幼年的家人歡聚和青少年的單純朋友關係是自然而來。因此,心境上歸回初始,是在經歷長期複雜和混亂的人生變化事故後,一種期待平靜安寜的盼望,而對每個人的現有經驗來說,回憶中的起初處境和心靈是單純平和,是僅有可再想像的未來期待。就是如此,中老年後,回去初始成為一種呼喚,是想重溫的舊有美好。
在基督信仰中,回去初始不只回去單純的人生,基督徒更想回去初始創造,讓自己能再接近上帝所造的美好。所以,在工作丶婚姻丶生活事務丶人際關係上,皆回到上帝所創的道和律法。工作上,是以榮耀上帝為初衷,不計較現實上的所有。在婚姻上,是以上帝的恩典來互相關顧支持。在生活事務上,是以上帝所造的美好而合適選擇。在人際關係上,是以耶穌的愛來啓動寛容付出。這樣的心意可使個人感謝初始所具有的單純,而在上帝的慈愛下,也能一直延續單純到永遠。因此,回去,回到美好的初始,應是基督徒走天路的醒思和感動,也是令人歌詠生命的啓示信念。

2017年6月13日 星期二

Gotta go back

                   Gotta go back
許久以前
那種滿生命樹的園地
有幢白色屋子
天父常在前廊上歌吟
嬰兒般的我
有著笑容
有著溫柔的靈魂
無牽無掛
I gotta go back
I gotta go back
回到那久遠美好的地方
當我想把混亂的人生歸回清純

漫長的日子裡
煩忙的渡過生命
我們各奔交錯的前途
忘記和好相處
We gotta go back
We gotta go back
回到那久遠美好的日子
當我們想把零碎的愛歸回家園

奔馳的歲月中
有著漂盪的虛幻生活
世人便互相嘆息
忘記天父的慈愛笑容
We gotta go back
We gotta go back
回到那久遠美好的故鄉
當世人想把瘋狂世界歸回天堂





註:這是在昤聽Joey的"Gotta go back"歌曲以後,因心裡感動,就依其歌詞而 
    改編創作的詩詞。

















2017年6月11日 星期日

自我歸零的日子

                    自我歸零的日子

在成人學習過程中,是愈學愈多,還是愈學愈少,一直是論説紛紜的有趣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只在問學習的廣度,也關聯到學習的深度。從廣度上來説,隨著年紀的增長,個人吸收新知識的頻度逐漸降低,人生時間的長度並不同時顯示一直在擴大知識廣度,而另一方面,卻看到生活中,個人因擁有的知識已過時丶錯誤或被外力限制使用,就逐漸忘記丶否定丶丟棄或消失已有的知識,所以,成人所內含的知識應有遞減趨勢。不過,知識廣度的減少,並不意謂人生是走向更不豐足的未來,其關鍵條件是個人的知識深度為何。知識深度是從已有的知識廣度中,整合丶轉化和創新而形成,因此,知識深度的建立是要歷經捨棄過去的知識擁有,其過程是讓個人處在反省丶辯證和自我評估的生命昇華境遇。有時候,這種過程還夾雜著掙扎和無奈,因為,捨棄過去所擁有的,對多數人而言不是一件樂意去做的事。可是,現實殘酷的情況卻顯示,緊緊抱住舊有的知識,卻無助於提供更有平安喜樂和盼望的未來老年生活,反而,更讓個人陷於封閉孤寂而無趣的處境。所以,晚年的成人學習是在進行不斷的自我歸零,每日個人皆在知識深度的智慧啓示中,完全開放心靈空間,融入各種內心所悅納的新事物。
在基督信仰中,每日的自我歸零,是以上帝為內心的主宰,並以上帝的眼光來反省過去的擁有,不論是知識丶地位丶工作職份丶人際關係及財物資產,皆有當下重新詮釋或取捨的新認識或作為。因此,基督徒活在上帝的旨意下,是為上帝作工,其在上帝所賜的時間歷程,完成受託執行的任務,達到榮耀上帝的名。這樣的信仰生活,實際上,不需要過去的自我積累和成就,因為,個人的所有結果,只不過是為了顯示上帝的存在丶偉大和愛人的心意。自我歸零是日日的靈修工作,它使個人每日皆可在已有的條件下,重新思考各種觀念,選擇全新的活動項目,開拓新關係,有新的夢想和盼望,這樣的日日歷新是應可維持到人生的終點。不過,基督徒仍活在世俗生活環境中,當世俗的引誘更有力時,自我歸零就面臨更大的挑戰,使信仰生活低盪失寧,無法感受上帝而來的榮光。所以,自我歸零是榮耀上帝的起點,是想親近上帝和成為上帝好子民的靈修要件,也是人類盼望永生的必要學習功課。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尋找與創新

                 尋找與創新

在人生的晚年時間,維持成功或活躍是常被提及的生活期待,而如何做到成功老化或活躍老化則是衆說紛紜。目前,社會上有各種各樣的方法被提出,玲瓏滿目,但仍像生活範例百貨店,讓人不易明瞭選擇,因此,現實上,多數高齡者仍有成功或活躍生活的障礙,個人隨著老化的延長,可看到其生活的條件是愈受限制。生理限制是最常被提起,由於四肢和感官功能的退化消失,個人就會失去從事相關活動的動機,另外,社會關係的縮減也是較明顯的限制。所以,高齢者的生活成為不成功或不活躍應不是個人的志願,而像是情勢所塑成,個人是一直在失去以前的所知丶所用丶所熟悉和所肯定的擁有,這些擁有則是漸漸遭遇功能失效丶解釋蛻變丶關係解組和自我迷失的壓迫和侵蝕。當個人一直在消減過去的所有時,顯然的,繼續維持舊有而能獲得滿意的高齢生活,就非一般人所能做到,這需要在早年培養出某些特定能力或嗜好,而且這些能力和嗜好是較不受年齢限制的。對於多數人而言,重新尋找或自己創新是許多論者所建議的,這兩項做法是在認清過去擁有的失效,並以現有的條件來選擇個人所偏好和可接受的事項。不過,認為過去擁有是失效,卻是一件多數人無法斷然認同接受的掙扎,因此,努力恢復舊有存在的價值,成為許多高齢者的日日盼望和活動期待,他們不想再去尋找或創新,每天生活在與外界無關的舊有,其結果是孤寂不悅。
所以,高齡者生活的尋找和創新,是需要先有自我的割捨,而在每日的自我歸零過程中,認識個人的新條件,而後再有尋找或創新的行動,這時,生活成為日日有新盼望和機會的期待時光。就可行性而言,尋找或創新的廣度和深度應是無所限制,它包含人丶事丶物的各種活動事項。這些活動隨著自我條件的新認定,可選擇個人操作的技藝丶人際關係丶社會參與及各項休閒等項目。事實上,當個人能在每日保有自我歸零,重新認識自我的新存在條件時,所能選擇或創新的活動就相當開放廣泛,總有可做到的活動,活躍老化就時時可得。比較上,高齡者較不易有創新的能力和機會,尋找新活動應是較普遍可做到。在基督信仰中,尋求與上帝和好關係是人生最大盼望,做上帝喜悅的事,成為別人的祝福,皆是高齢基督徒的恩典,所以,在悔改後,日日將自我歸零,全心注目神的旨意,如此,應有從神而來的感動,每日可有更多選擇或創新,活躍老化是神的祝福,也是人生旅途的佳美見證。

2017年5月31日 星期三

信仰與生活力

                 信仰與生活力

每天個人所展現的生活面向和力量,就是個人的生活力,此現象統括著生活的質和量。生活力的展現來自於一生中,發展任務所衍生的生活動機,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個人會有求學丶工作丶婚姻丶家庭生活週期丶退休等較普遍性的生活動機,促成毎日的生活活動重點。實務上,發展任務愈多的個人,其生活活動頻度愈高,應更能表現出生活力。不過,當個人生活活動的品質低或外在壓力高的時候,生活動機就可能消褪,使個人無法良好達到發展任務的期待成果,因而降低生活力。所以,個人要增加生活力,就要合適選擇人生的發展任務和每一項任務的優質活動,另一方面,則要消除發生外在壓力的機會。在個人的生活選擇中,信仰提供重要的選擇依據,不同的信仰衍生各別的生活認識,使個人循著認識基礎而取捨生活內涵和活動。在不相信超經驗存在的信仰中,個人常依自我的理性知識來選擇生活活動,科學進展則提供自我理性知識擴張的信心,也開發出更多元生活活動面向。透過科學發現,個人可認識自我的生理丶心理和外在物質環境,甚至於人文社會現象,所以,生活活動即是依科學機率而決定,不合乎科學結論就不具有生活選擇的意義。不過,這樣的信仰仍受限於科學研究的經驗範圍,它是一直在修正,所以,個人的選擇也只是短時的有效意義,當個人面臨死亡時,科學就失去依靠價值,也失去生活力的最後解釋效力。
而在相信超經驗的信仰方面,宗教的敎義或對神存在的解釋,就會成為個人選擇生活活動的重要依據,且超越科學知識的論說。基督教的信仰是相信有三位一體全能的上帝,祂創造宇宙萬物,祂所造的皆是美好。但人背離上帝,因此,人在地上生活有勞苦,但相信耶穌就能與神和好,死後就活在上帝國。所以,人生的生活是要活出相信耶穌的見證,這樣的生活活動是要合乎耶穌的敎導及上帝所啓示的律法和道。在食丶衣丶住丶行丶育丶樂及其他生活活動,皆能展現真丶善丶美丶愛的特性,在真方面,人透過上帝所造的科學能認識各種物質或經驗的奧秘,因此,科學所發現的物質存在事實,可成為經驗生活活動的選擇基礎。在善和愛方面,則以耶穌的敎導為依歸,而美方面,可由上帝所造的自然稟賦和美麗來判定抉擇,而聖經所啓示的真理則是生活之本。因此,基督信仰中的個人,雖也經歷人生的各種發展階段,但每一發展階段的活動皆能展現真丶善丶美丶愛的生活力,而有美好的生活見證。基督徒的生活力是能在不同年齡丶文化社會或世代發光發熱,因為,上帝的全能和作為是基督徒生活力的最大泉源依靠。

2017年5月26日 星期五

錯置與適配

                    錯置與適配
人類經驗中,不論從個人生活或社會活動,常有不良或扞格不入的情況,一般的解釋,會認為是相關因素或條件配合不佳所造成。所以,相關條件被錯置,是人類問題事件不斷叢生的背景,此情形並非條件本身的品質不佳,而是此條件與他類條件無法互相效力結合所促成。就個人生活而言,自我慾望或偏好的強力驅使,使個人僅以自我満足或快樂為依據,來選擇生活主題丶對象和互動方式,因此,當個人結束活動事件以後,常只出現個人滿足需求,但卻擾亂社會穩定或遺害他 人的後果。不過,錯置是從關係連結的角度,來看個人或社會條件的不合適配置,但在歴史事件上,某一時代,由於某些條件的錯置而產生新現象,這些現象被更多人所學習接受,而錯置後的後果形式可能被付予合法性,成為社會的常態存在現象,此現象甚至於被認為是更進化的成果。近世紀,文化符號成為指涉實體的新宣示以後,虛擬丶仿製丶改造及角色幻想則是年青世代的新學習潮流,這樣的處境下,外在形象與內在肉體可以被分開認同,因此,性別丶生活形式丶人文藝術及各種文創產品皆出現主觀立意的錯置安排,且被認為是時髦創意的新存在,甚至要求這些新存在,成為合法具有約束力的社會生活內涵。所以,錯置安排和創新時尚已成為相近的事項關係,是進化觀的現代產物。
個人主義的擴張一直在持續,使得要求平等和自由權成為個人的必要,此趨勢亦影響個人要求社會接受錯置的我。所以,未來的社會更將充滿各種錯置的自我安排和選擇,強勢宣示為社會的新實在。如同生物界的突變成為異常但又成常態的存在實體,人文生活的錯置也已成為流行文化,讓社會一直處在不斷宣示異質存在的變動中。在基督信仰中,人類背離上帝,自我便無限擴張,人與人和人與環境一直處於衝突和競爭關係,為了生存,個人不斷進行錯置安排,其結果雖使個人有機會存續,可是生活中充滿煩心苦惱,不論是工作丶婚姻丶家庭生活和社會活動關係,皆陷在錯置的安排中,而個人只能將錯置認為是未來的希望機會。聖經的啓示,說明上帝的創造中,已將各種因素條件合適的配置,所以,上帝認為是好了。對於萬物萬事的適配,是上帝全能的智慧作為,祂讓萬事互相效力。耶 穌的道使個人能得到與上帝更和好的關係,個人便能不再錯置生活的相關條件,而得到上帝所適配的恩典。適配是人類脫離乖異苦楚的唯一條件,而與上帝和好是得到適配的僅有機會。

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

突變與重生

                   突變與重生

生命世界中,無法避免突變的發生,突變是世代再生中,遺傳基因的錯置和變異,它可能是自然產生,也可能是因環境的影響。不過,不論那種原因,突變對生命的關聯是有更多的負面影響,直接造成病亂死亡,所以,突變應該不是生命的理想期待。在演化論的觀點上,突變可能產生非常少數而特別的改變,而使生命可以在不良環境下而獲得生存,這些改變可能會被認為是一種優勢,但卻使生命脫離初始形象特質,成為另類生命,此情形雖亦能產生生物多樣的機會,但此生命的變種或變質是相應惡劣環境的壓迫而有的調整,其與他類生命的關係是處於競爭侵佔和淘汰的衝突處境,此類生命的意義只有勞苦求生存。因此,突變的後續不是直接產生破壞丶病患或死亡,便是離本變質,持續勞苦的調適不良環境。對於人類而言,除了生物性肉體也有生命突變的風險威脅以外,心理社會特質上亦會出現不同世代或族群的變異,來應付人文環境的壓迫勢力,其受到突變的影響更甚於其他生物,人類將現世生活稱為苦海,應也是回應人生處在自身和環境皆一直變化莫定的無奈。若將社會也視為有機體,那不同世代所具有的突變,是一直在錯置基因而有不同的特質嗎?而這樣些特質對人類未來,不論是在展現不斷的調適作為,還是趨向破滅的負向作力,皆無法為繼續生存或生活的人類提供正向的盼望意義。
在基督信仰中,人類離開上帝的原罪,是土地被詛咒,萬物受苦受難而有死亡的源頭,所以,人類是活在不良環境之中。突變是在求生存,但也同時讓人類面臨競爭的壓力,面對新的破壞和死亡風險,使人生受勞苦所綑綁,它不是獲得終極釋放的良方。聖經的敍述,説明人類脱離苦難是要透過重生,因為,耶穌的贖罪祭和死而復活,已成為人類萬物重生的信靠依據。只要相信耶穌,罪便能被洗清,人類萬物便重生而有自由活力的恒久生命。人類活在上帝國,沒有不良環境,不需要也不再有突變。所以,盼望重生和脫離突變是人生努力的主要意向,只有此途徑才是個人詮譯生命意義的最佳註解。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機率與機遇

                 機率與機遇

在社會生活中,個人所具有的,不論是尊卑或成敗,皆常被認為是來自不同因素的組合,個人生理丶心理條件丶才智丶家庭和社會因素是常被提及的相關因素。不過,回顧過去的研究,可以發現到這些因素是以機率來影響個人的所得所失,不同個人獲得相同成就的因素組合機率是不一樣,甚至於同一人在人生不同階段的成就,其因素組合機率也是不一樣。所以,偉人模式學習的效果無法預測,是因為個人的人生現象是未知機率的後果。簡言之,歳月如能從來,個人是無法獲得相同的成就,因為,已發生的因素組合機率無法再現,機率的人生應也是隨緣的人生。在這樣的處境下,成功失敗皆是隨機組合的短暫幻象,不是真實長存。若吹噓成功,只是自覺良好,若自嘆衰微,則是白費生命。所以,人類歴史至今,是由萬萬千千的因素組合機率構成的,若歷史中的某項因素組合機率改變以後,後續就不會發生所出現的現象,歷史就重寫。綜觀上,機率不只發生在人類歷史的經驗,似乎也存在於各種生物,甚至於宇宙存有的發展過程,婆娑世界應是因素組合機率的最大敍述了。
從機率的人生而言,個人是必需要謙虛的,因為,若個人有成就,也是有太多因素的組合機率,若父母親不是怎樣,或沒有好老師丶益友,或競爭者沒有失常,或當天沒有颱風,或應考時有病痛,個人的現有所得或所失是不會相同,因此,機率所產生的成就,缺乏給予大事宣傳的實相。不過,現實世俗社會中,個人常認識到的是,自我所掌握的機率人生,因此,個人反而因有成就而驕傲,因為,他認為個人可以控制因素,而使較佳因素組合產生最大發生機率。人類對機率人生產生可控制的思維,一則是缺乏智慧識透人生,二則是自我誇大膨脹,自我成為解釋人生的主宰,而後者更會影響個人缺乏智慧。所以,機率的人生,隨著自我的隨機波動和橫斷,成為被描述的苦海人生,個人在成敗之間反復折騰。
在基督信仰中,人類原有被造的機遇,是上帝有美好因素的恆定組合,但人類背棄上帝,已不再認識恒定的因素組合,因此,在世上隨機而定或由自我操控已知因素,其結果是自以為是,自我滿足。而在自我擴張中,他人成為最不穩定的因素,另一方面,自我設限也成為已知的最大界限,無法認識未知的恒定智慧,機率就成為自我算計人生的依據,使人無法脫離勞苦。基督徒的人生是一連串的機遇,其個人發展過程,有上帝的恩典而融合著互相效力的因素,使人生的每一階段皆有超出個人已知的具體成果或作為,讓生活成為榮耀上帝的見證。所以,是上帝的預定旨意讓機率成為機遇,使個人能在恩賜的能力上,逐步在成聖的路上成長。所以,基督徒更清楚個人的所有,是上帝所賜,不是隨機生成,因此,沒有驕傲宣揚的依據,謙虛而清心是自然存在的素養。當上帝是計算所有因素組合機率的全能者時,人生的最大機遇就是認識永恆的道。


2017年5月9日 星期二

立約

                短詩集(二) 立約

盼望中
誓言化作祝福千手
築起十字聖壇
向永恆呼喚
等待神聖時刻
聽哪!萬古恩典聲音
聖靈來了
和平鐘已響
決志的心思像劍
劃破曠世的失落
刺穿綑綁
散去夜夢迷惘
讓救贖成真
啊!就是基督
歌吟的敬虔日子
溫暖便傳開
浸潤寂寞的眼際
補綴生命縫隙
編織成平安喜樂
總有奧秘旨意呼召
生活便成歌
有虔誠思念
時時默禱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敍事與記錄

                     敍事與記錄

在人文社會現象中,敍事是常見的思考丶表達和詮釋的活動,它將生活事件當成一則則故事,敍説出背景丶角色和情節的交錯結構。敍事是處境化的,它在敍說特定時空或歷史區位脈絡的現象,所以,敍事是受到敍説者的影響,它較不易有一致性的敍説。因此,經過歷代,在敍說者的轉遞中,大部分的故事會被遺忘或改編,而能夠存留可被繼續敍說的故事,常是能感動人心的永恒情節,是所有人類的基本呼喚,這樣被一直敍說的故事是有生命的。而記錄則是常用的保存活動,它是將生活細節,以記載者的語言將事件忠實不變的呈現保留。記錄內容是可透過媒介而長久保留,媒介的保留功能影響記錄留存的完整和有效程度。所以,記錄是過去存在事實的再現,當事件愈可能能被客觀觀察時,其內容愈能被有效的記載,相對的,當事件內容偏向情意表述或靈性意向時,記錄所能呈現的是相當有限。一般而言,記錄可因媒介保存能力的强化而長期存在,可是,多數記錄內容卻是不具未來意義的歷史事件,是不具生命力的存在。
比較上,敍事比記録更將影響人類的存在解釋,因為,透過敍說,人類在歷代中傳述可信靠的神蹟與神話,使人類能在有限而常是無效的歷史經驗中,仍有肯定的認識和信靠而繼續生活。尤其在精神和靈性的歸宿上,敍事提供多則令人感動的生命故事,使個人能在茫茫而被描述為苦海的人生中,找到短暫人生的定錨。
所以,敍事伴隨著多數偉大的精神故事而存留在人類世界,它是人類走向永恆盼望的重要推手。
基督信仰的敍事是令人感動的,聖經不是呈現過去歷史人物事件的生活細節,而是在敍說三位一體創造者的偉大超經驗作為及救贖人類的神蹟故事,而耶穌的存在,不是被記錄的歷史人物,是在世間出現,充分呈現神愛世人的道成肉身。所以,新約的敍述中,耶穌所行的神蹟,所講的言語,和所行的生活樣式是充分在建構出耶穌是神丶是基督的處境。而這處境是可被永遠敍說的故事。這樣的認識是來自聖經不是被記録,而是被敍說的文本,是神親自啓示的信念。歷代基督徒皆應是感動的敍說者,繼續傳述這則故事,直到永恆。

跟耶穌做好朋友

             
                     故事集(二)
                 跟耶穌做好朋友
阿基是愛發問的小烏龜,剛開始上學,他在學校裡認識很多朋友,所以,他一直很快樂。不過,最近,許多同學皆告訴他,長大以後,要去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從此,阿基就在心裡想著"耶穌是誰呢?為什麼大家都要跟他做朋友。他走過蝴蝶阿姨的服飾店時,看到她正在擦亮她的美麗祤膀,便好奇的問她"蝴蝶阿姨,妳會去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嗎?",蝴蝶阿姨轉過頭,笑著跟阿基说"會啊!你看,我現在每天清潔祤膀,認真工作,就是準備有一天要去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因為,我的媽媽和祖母曾經跟我說過,耶穌愛我們,跟他在一起,我的祤膀會永遠美麗。阿基半信半疑的離開服飾店。
他走過熊叔叔的健身房時,看到他正在練舉重,便走進去問他"熊叔叔,你會去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嗎?,熊叔叔大聲對他說"會啊!你看,我每天鍛練身體,就是等有一天要去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我祖父跟我說,耶穌愛我們,跟他在一起,我的身體就能永遠強壯。阿基仍不清楚的離開健身房。他走過公園,看到鄰居的白兔大哥,正在練習百米短跑。阿基看他休息時,便問他"白兔哥,你會去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嗎?",白兔哥張著牙跟他說"會啊!我每天練習跑步,就是為了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因為,我的敎練說"因為耶穌愛我,當我跟他在一起,我就可以永遠跑得很快。阿基離開運動場時,心裡便想著,大家都要去跟耶穌做朋友,那我要不要去呢?他一時也不知要做何決定。他想我不美麗,也不強壯,更是不會跑步,那耶穌還要跟我做朋友嗎?另一方面,他也想"我沒見過耶穌,如何找到他呢?"。
他正在心神不定的走在路上時,遠遠看到烏龜爺爺慢慢的在前方走著,他想問爺爺這件事。他努力的舉歩快走,終於趕上爺爺,氣喘喘的問他"爺爺,我問了蝴蝶阿姨丶熊叔叔和白兔哥哥,他們都說以後要去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因為耶穌愛他們,所以跟耶穌在一起,他們就會永遠美麗或強壯。那我們也會去找耶穌,跟他做好朋友嗎?阿基一臉茫然的看著爺爺。爺爺溫柔的牽著阿基的手,慢慢的走著,微笑的說"會啊!我們也會去"。可是,阿基還是懷疑的問著"可是我什麼都不會,"耶穌要跟我做朋友嗎?",爺爺停下腳步,向著阿基肯定的說"耶穌愛任何人,所以,不論誰,他都會跟他做朋友,另一件事阿基你要記得,我們烏龜雖不美麗或強壯,但我們有耐力,可以在海裡游很久,也會幫助很多海洋小生物,個性溫和友善。所以,當我們跟耶穌在一起時,他會喜歡跟我們做朋友,讓我們永遠有愛心。
阿基聽完爺爺的話以後,感覺他的手好溫暖,自己心裡也開始想要跟耶穌做朋友。這時,他又好奇的問爺爺"那我們什麼時候可以去找耶穌呢?",爺爺微笑的回答他,要年紀大的時候才去找他。你現在要努力學好游泳,要有耐心來對待他人,要努力幫助更多人。有一天,你就會跟你的朋友,一起相約走向遙遠的地方,在那裡就會見到耶穌,你就可以跟耶穌永遠做朋友了。爺爺說到這裡,神秘的看著阿基,笑著說,阿基,爺爺會比你先見到耶穌呢?到時候,你見到耶穌時,說不定會看到爺爺呢。阿基突然感覺心裡放心下來,好像看見未來自己將會遇到的好事情,因為,他也能跟大家一樣,見到耶穌,跟耶穌做好朋友。這樣想時,夕陽正照在他的臉上,他覺得今天很溫暖。




上帝永遠同在

故事集(一)
             上帝永遠同在
有一星期日早上,阿布愁眉苦臉的問著甜蜜老師,是不是喜歡的東西都會不見了,因為,最近他遇到一些事情,讓他覺得很難過。他跟老師說,前幾天,他很認真幫忙媽媽做家事,今天,來上主日學時,媽媽給他錢,讓他買最喜歡的冰淇淋甜筒,可是在路上,一隻小狗一直跟著他,好像要撲上來吃冰淇淋,所以,他在急忙揮手趕狗的時候,沒注意的也把冰淇淋拋出去。就這樣,冰淇淋掉在路上,被小狗吃了。阿布說完,一臉捨不得的神情。老師聽完就安慰他說,下次還可以再買冰淇淋啊!可是,阿布知道不知何時才能再吃到冰淇淋,而今天,他喜歡的東西已不見了。事實上,阿布最近遇到一些事情,讓他一直有著"喜歡的東西會不見"的困擾,風箏飛走了及好朋友轉學兩件事使他心裡最難過。                                                            就是上個星期日的事,阿布在公園裡看著風箏飛來飛去,他很喜歡風箏,就向爸爸說他想要,爸爸說我們來做一個最美麗的風箏,你可以在風箏上把你最喜歡的東西畫上去。所以,阿布就在紙上畫著冰淇淋丶草莓蛋糕丶火車模型和好朋友阿丹。爸爸讓他將紙貼在風箏上,他們一齊就帶著風箏到公園去,爸爸先將風箏拉上藍藍的天空,而後,就教阿布來拉風箏。阿布將風箏高高低低的拉著,看著風箏在空中飄來飄去,他很高興,因為,他最喜歡的東西也飛在天空。在拉著一陣子風箏以後,阿布突然發現風箏好像愈飛愈高,離他愈遠。爸爸告訴他,要把線收回來,可是,他覺得線好重。風好像也大起來,上面的風箏也忽東忽西的亂擺動,阿布緊張起來,就用力握著線,努力拉扯風箏。而在一個時刻,他感覺線斷了,也看到他的風筝在空中慢慢飄離,像跟他説再見。阿布呼叫奔跑,向風箏飄走的天際追去,他一直跑,可是他愈來愈看不清楚,風箏已飛到那裡。最後,他跑到公園最邊緣的小湖旁,四處寂靜,他的風箏可能飛過小湖,掉在他不知的地方。他難過起來,因為,這時,他失去喜歡的風箏,上面還畫著他喜歡的東西和朋友。這件事發生以後,他看到風箏就不想再玩了,因為他覺得風箏會飛走。
而最近,更令他難過的是,他的好朋友阿丹要轉學了。自從阿布上小學以後,忽然覺得他喜歡更多東西,所以,常想跟同學講這些事,可是,他發覺大部分同學喜歡的東西是跟他不一樣。有一段時間,他就不講話了。有一天,班上轉來新同學叫阿丹,阿布偶而跟他講話時,發現阿丹喜歡的東西竟然跟自己喜歡的一樣。從此,阿布每天快樂上學,就是能在學校內跟阿丹講他最喜歡的東西。有時候,他們會一起做一些他們喜歡的事情,兩人便快樂的很。同學看到他們的歡樂,就謔稱他們為"快樂鴨蛋",因為,他們常在一起遊戱,做一些奇怪的模型。經過一個學期以後,新學期開學時,阿布沒有看到阿丹來上課,他想阿丹是不是忘記他們換教室,所以,他焦急的在校園內找阿丹,在尋找中,他覺得很孤單。在同學中,好像看到阿丹,可是又不像,阿丹的樣子一直在印象中出現,最後,他回到敎室,茫然的坐在椅子上時,才聽到老師說阿丹因父親工作關係,又轉到別的學校了。老師的宣佈,像大大的雷聲轟隆的響在耳裡,阿布覺得敎室變得一片黑暗,他深深覺得他喜歡的朋友已離他而去。回到家以後,跟媽媽説著這一件難過的事,而只聽到媽媽說"你還可再交新朋友啊!"。可是,阿布疑惑的想,何時才能再認識像阿丹一樣,跟我喜歡同樣東西的朋友呢?而那個新學期,阿布又不太講話了,因為,他一直還想著他的好朋友不見了。
阿布講完了這些難過的事以後,便轉過頭,疑問的問甜蜜老師,"老師,妳以前講上帝永遠愛我們是真的嗎?",甜蜜老師微笑的說"當然是真的"。老師看阿布茫然的表情,知道他還是半信半疑,便跟他說,"阿布,等一下,老師帶你去公園看一些不會不見的東西"。阿布忍耐的等到下課後,便迫不急待的拉著甜蜜老師說"去公園"。他們到的時候,整個公園是灑滿了陽光,到處有青綠的樹和亮麗的草花。老師叫阿布坐在椅子上,把手張開,然後問阿布說"你的手上有陽光嗎?"阿布點點頭。甜蜜老師便笑著說,"阿布,你的陽光會不見嗎?是不是只要有太陽,你的手便有陽光?",阿布覺得"對啊!是這樣啊!",老師又問他"阿布,你覺得太陽會不見嗎?",阿布馬上說"早晨的時候都會再看到太陽"。聽他這樣講,甜蜜老師就說"對啊!太陽是不會不見的。這時候,阿布覺得太陽跟他曽經擁有的冰淇淋丶風箏和好朋友好像不大一樣,因為,從他小時候到現在,太陽似乎都會在。
甜蜜老師站起來,拉著他的手走到一處長著花草的地方,又跟他說"那你想想看,這些花草會不會不見",阿布似乎不知怎樣回答。老師便說"這些花草在某個季節,它們就會自己長出來,而陽光和雨水就會讓它們長大開花。所以,每年的這時候,你就會再見到它們。它們不會不見了"。阿布想一想,覺得好像是這樣。不過,阿布又有個疑問,抬頭看著老師說"那沒有人會把太陽和花拿走嗎?",甜蜜老師微笑的說"不會,因為它們都是上帝創造的,上帝在看管守護它們"。這時,老師回問阿布說"在上課時,老師是不是說過上帝永遠愛你們,上帝不會不見",阿布點點頭,老師接著說"對啊!上帝也是永遠會愛祂創造的太陽和花草,因為有上帝的愛,所以,有些東西是不會不見的"。說完這些,老師就牽著阿布的手說"好啦!我們可以回去了。這時候,阿布感覺甜蜜老師的手很溫暖,像陽光一樣,他的心裡便想著"啊!老師的手也是上帝創造的,是不會不見的"。在回家路上,他想著愛上帝真好,因為,祂永遠會在。

會改變的地方

                     故事集(四)
                    會改變的地方
今年的冬天特別溫暖,連續好幾天都有陽光普照,阿基也想離開池子,到附近草地晒晒太陽,也可跟別人説話聊天。他走過公羊爺爺的家,看見公羊爺爺在院子裡跳著踼踏舞,他靠近的仔細看,公羊爺爺左一腳丶右一腳的踢著,身體也隨著音樂旋律而扭動,舞歩熱情而伶巧。阿基看得入神,手腳也不自覺的想動起來。公羊爺爺跳完一曲舞後,阿基馬上叫出"好棒喔!",他大聲向公羊爺爺說"真羨慕你有長而會跳躍的腳,可以跳舞","我們就不行了"。公羊爺爺走近阿基,對他說"小兄弟,我會跳舞,可是我的腿一年一年變了,它們變得沒有力氣,明年說不定就不能再跳舞了"。說到這裡,牠嘆了口氣說"如果能夠不改變,就好了,像你們烏龜好像都不大改變"。阿基不大清楚公羊爺爺講的意思,但他實在也不清楚自己有沒有改變。阿基離開公羊爺的家,繼續往前走,太陽照在他的背上,覺得好舒服。
阿基走到種了好多果樹的園子裡,他看到猴子伯伯正在飛舞一根長棍,東打一下,西打一下,很有力量的敲打著。看著猴子伯伯的靈巧身手,阿基也不自覺的想揮起四隻腳,但才動一隻腳,身體就快傾倒。阿基羨慕的跟猴子伯伯說"猴子伯伯,你好捧,可以舞棍子,我就做不到"。猴子伯伯停下舞棍,靠近阿基跟他說"是啊!以前很會舞棍,可是現在,不行了,手腳好像變的僵硬了,不知還能運動多久。還有,阿基,你看,我的臉是不是變得更皺了"。猴子伯伯說到這裡,嘆了一口氣說"能不改變就好了"。他對著阿基說"你們烏龜好像改變的很少,是嗎?",阿基笑一笑,不知怎樣回答他,但在心裡逐漸有著"大家都會變,可是大家都不想改變"的想法。另一方面,也在懷疑自己沒有改變嗎,因為,他從來沒看過自己長的怎麼樣,而只知道自己每天就是只能慢慢走著。阿基離開果園後又繼續往前走,風輕輕的吹過,很涼爽。
阿基走到一處林場,看到大象爺爺正用長長的鼻子捲起一根長又粗的木材,他正將木材堆成小木屋。阿基覺得大象爺爺很厲害,就大聲的說"大象爺爺,你好棒,這麼有力氣可以抬木頭來建房子",大象爺爺對著阿基說"是啊!你看,這附近的房子都是我建的",可是當大象爺爺靠近阿基以後,卻皺起眉頭,低聲的說"可是,最近不大行了,我的鼻子比較沒力氣了","唉!要是不會改變,多好"。牠又說"你們烏龜雖然小小的,可是好像都不會改變,也可活得很久"。阿基不知如何說安慰的話,因為,他還是不知道自己有沒有改變過。但此時,他有點迫切想要知道會不會改變的這件事。
在回家的路上,阿基一直在想會改變和不會改變的事情。他看到楓樹,在天氣冷的時候,葉子就會變紅。他也想到蝴蝶姊姊説"她以前很醜,現在變的比較漂亮了。可是,他看到太陽,好像從來沒有變過,晚上的星星,還是滿天亮晶晶的。回到水池旁邊,他坐在石頭上,覺得這石頭好像都沒有改變過。所以,到底會改變還是不會改變這問題,真的是讓他傷透腦筋。當他正在發呆的時候,烏龜爺爺從水池內爬上石頭,也準備要晒太陽。看他滿臉疑問,就問阿基說"怎麼了,有什麼事情嗎?",阿基就跟爺爺說著剛剛聽到山羊爺爺丶猴子伯伯和大象爺爺所說的話,但他實在想不出自己有沒有改變。爺爺聽了,就笑著説"阿基,在我們住的這個地方,不論什麼東西都會改變,因為,我們離開了創造我們的上帝"。"所以,所有東西皆會從出生開始,就會改變,不管是變胖丶變漂亮丶變強壯以後,就會再變衰弱丶變老丶變醜"。爺爺停了一下,看著天空又說"只是有些改變的慢,有些則改變較快,我們烏龜算是改變比較慢的,不過,你看我們所坐的石頭,就可能很久才會改變,而天上的太陽,可能要更久更久才會改變"。
現在,阿基知道自己也會改變,只是自己看不到或是不知道而已。這時候,他突然有點擔心的問爺爺"爺爺,那我們以後都會改變,會變得更衰弱,就不能出去散步了,那怎麼辦呢?"爺爺深思一下說"阿基,我告訴你,我也曽擔心過這種事情,不過,我的爺爺說,我們烏龜比較不會改變,活的比較久,是因為我們的祖先一直想要努力,回到上帝所住的永不改變的地方,所以,我們花很多時間静靜的默想禱告,盼望得到上帝的應許,讓我們可以認識一條路,能回到不會再有衰老丶難過丶變化不定的地方。爺爺突然鄭重的向阿基說"阿基,不要怕改變,但是我們每日要認真學習默想禱告,這樣,你和爺爺一樣就可以離開這個會改變的世界,然後住到不會改變的地方"。

2017年5月3日 星期三

上帝對你説什麼?

                    故事集(十一)上帝對你説什麼?

這一天,太陽在雲裡躲來躲去,阿基無精打采的從池裡爬上石頭,呆呆的望著周圍,他看到大家都在忙著。青蛙阿姨正在努力練氣功,她已經練到肚皮可以一張一縮,就發出打鼓的聲音。這一邊,水獺叔叔還在忙著築水壩,他要在雨季前做好水壩,這樣就可以保護家人的安全。阿基覺得自己也應該做點事情,可是他不知道今天要做什麼?媽媽沒有指派工作,老師也不要求做功課,朋友也都沒有找他遊玩。當他開始覺得很無聊時,忽然看到狗爺爺正低著頭走著,在草地上繞圈圈,好像很無聊的樣子。阿基就想去找狗爺爺,他爬出水池,走到草地旁,就問著"狗爺爺,你在找什麼?",狗爺爺抬起頭看著他説"我在聽上帝對我説什麼?",阿基更好奇的問"上帝會説話"。這時,狗爺爺停下腳步,走近阿基說"阿基,上帝每天都會對我們說話,當你早上禱告時,就要仔細聽上帝的聲音",他又瞇著眼說"或是你有時無聊,沒有事情可做時,也可輕輕向上帝問要做什麼"。阿基又問"那你為什麼要繞圈圈呢?狗爺爺回答說"我要安靜自己,才能聽到上帝的聲音"。
阿基離開狗爺爺後,就很想知道上帝對大家說什麼?他走到玫瑰園裡,就問"玫瑰,今天上帝有對妳說話嗎?",玫瑰滿臉笑容的說"有,祂說我今天要開的更大更美麗,因為,蜜蜂哥哥的家已經沒有蜜了"。阿基也讃美玫瑰說"妳今天好棒"。阿基離開玫瑰園,在路上遇到小鹿班班,就問他"班班,今天上帝有對你説話嗎?",班班微笑的回答"有啊!祂叫我要抱媽媽一下,謝謝她的辛勞",我正要回家呢?阿基就説"你很棒啊!"。阿基和小鹿班班説再見以後,心裡就有點納悶,自己喃喃而語"上帝都跟大家說話,為什麼都沒有跟我説什麼"。正在走的時候,看到平常喜歡嘲笑他背部僵硬的小猴米吉,正蹲在大樹旁,臉上很難過的樣子,阿基討厭他,不想看到他,正想快步走過時,耳邊突然響起聲音"阿基,你不是知道助人為快樂之本嗎?",阿基轉頭,沒有看到任何東西,他突然想著"上帝你在跟我說話嗎?",他再看一下米吉,臉上露出請求表情,阿基似乎又聽到"是的,你要做這件事"。阿基便決意回到米吉旁邊,叫米吉坐在他的背上,然後將米吉送到街上看病。阿基離開診所後,就在心裡想著上帝說話的事情,他覺得有點疑問,什麼聲音才是上帝說的話呢?祂在什麼時候才會跟我說話呢?阿基低著頭走路,差一點撞到萬事通牛伯伯,牛伯伯就用尾巴拍阿基的頭説"阿基,要看前面的路",阿基馬上驚醒,連忙說對不起。牛伯伯就問著"你低頭想什麼嗎?",阿基向牛伯伯說著他的疑問。牛伯伯就笑著説"阿基,上帝在你需要的時候,就會跟你說話。你平常要安靜自己的心,要有耐心等待,常禱告,就能聽到上帝的聲音"。
阿基突然覺得心裡很幸福,因為,上帝也會對他説話,這時,他看到天上的雲一直在飄著,覺得上帝在那裡跟他點頭微笑。

2017年5月2日 星期二

沈默

                     短詩集(二)沈默

想跨出遠方的心
在眼中打轉
久久射向窗際
不住呼喚
一煞那
意念飄著花䋈
追尋溫暖
等待微聲祝福

時間轉移中
不動軀體
如山
言語便化成霧
於兩唇之間
煙消雲散

2017年4月27日 星期四

聽聞與觸心

                     聽聞與觸心

在經驗世界中,可依賴五官的感覺來確定某種存在的事實,但在超經驗的認定上,則大都透過他人的敍述而認識或相信。不過,他人的敍述仍受到他人條件的限制而失真,因此,由這種方式而認知超經驗的存在,其信心常受搖動。相對的,若個人能感受到超經驗直接的觸撃,其心裡的振盪就很深刻,使個人就能迅速接受超經驗的敍述和規條,這是觸心的現象,它將個人帶進情意的想像空間。觸心不是可用多次的操練或是行動而獲得,它是在未知的情境中,有溫暖的訴說來到意念,使個人直覺是不尋常的連結,而想虔誠伸手去接觸。那種連結是那麼緊密,使個人全心相信這不是來自世俗的機會,而是超經驗的旨意。觸心常是某種信仰的啓端,使個人能順服的進入信仰之路。
在大自然的美麗景觀中,觸心較易於發生,當夕陽在一望無際的海上時,個人靜靜的看著金黃雲彩和暗紅日輪,心底不只平靜,而是覺得有一雙溫暖的手,牽著你走向遙遠的永恆,這世俗世界就不值得一顧了。這時,個人會將心打開,放下所有雜念,側耳傾聽時,你就覺得有某種奧秘從內在油然而生,不禁讚嘆創造的偉大和美意。
基督信仰中,可從傳道人聽聞上帝和耶穌的存在和關愛人類的作為,個人也可從聖經的文字敍述認識創造者的全能和上帝救贖人類的歷史蹟象,可是對個人信仰的堅定決志,却常是多次觸心的感動中而成形。不是所有人皆常有觸心的情境,當個人的心柔軟,人處在真誠謙遜的意念時,聖靈便能輕易進入,纖細的傳達真道,使個人獲得完全的感受和悟解。觸心是上帝訴說旨意的呈現,他使個人被檢選丶重生丶走成聖的路,是基督徒與上帝連結時的溫暖時刻。

2017年4月25日 星期二

鄕村的禱告

                   鄉村的禱告

鄕村是什麼?鄕村在那裡?這是近代的疑問,也是近代敍述失落的議題。工商業和都市階層是近時社會的主流代言人,這樣的趨勢似乎已肯定將鄉村列為過時的區位,有一日是可能消失。不過,從目前都市生活者仍會到鄕村去休閒,及欣賞鄕村景觀和特殊的生活品味,此明顯說明鄕村是內含著被創造的美好良善,而這些美好正是人類可以反思而回歸真實。所以,鄉村可以被讚美留存,未來需要有更多人為美好鄕村而禱告。盼望鄉村是人丶地丶物的親密結合,是認識創造者的溫馨園地。
首先,我們要為鄉村土地禱告,希望鄕村的土地是能被完全的愛䕶照顧,得到滋養潤澤的環境。土地能完全長出健康完美的被造生物,使生物有合適的棲息處所。土地也能成為共同信託的鄕村區位場地,讓需要溫暖關懷的生活者可以使用土地來過著平安喜樂的人生。
其次,我們要為鄕村環境禱告,希望鄕村是種植適合在地條件的植物,也有良善的生物能悏意的成長。鄉村的環境是清淨丶美觀丶安全和引人悟思的安排設置,是自由開放的休閒空間,是可認識奧妙創造的美好情境。
接著,我們要為鄕村的生活者禱告,希望鄕村是有完整的基本生活供給,生活者能得到喜愛鄕村的情感,所有喜歡鄕村的人皆有機會得到支持,能在合適的轉變中成為鄕村的核心群體,為鄕村的永續而奮進。
隨後,我們要為鄕村呼求先知的降臨,能在不同世代和地區發出啓示的代言,讓鄕村的土地丶環境和生活者能認識鄕村創造者的愛心和解放鄕村的心意,能敎導鄕村生活者認識農業鄕村被造的律法和道,也行出美好鄕村的示範見證
最後,我們要向上帝呼求,請你憐憫鄕村的苦難,能差派天使到鄕村,安慰失落的人心,清淨人性的慾求,激勵卑微的意志,帶領鄕村回到被造的完整樣式。
我們同心禱告,乃是奉主耶穌基督的聖名。

2017年4月24日 星期一

                 短詩集(二) 路

腳跡鋪設的地圖
橫過時空
吶喊著虛幻故事
成為一片迷惘
是左
或是右
數算標牌的日子
沒有光茫
寂寞便相聚失落
等待方向

是牧羊人的聲音
是恩雨的時候
啓示的燈已掛上
正召喚著
你我的步伐





2017年4月22日 星期六

常變的我與不變無我

                常變的我與不變無我

我是個人存在的指涉,它能使個人在衆人中區別出來。不過,我的呈現一直是動態改變的,從存在於母胎開始,個人即不斷在內外因素的變化中而形成,所以,我的描述和認定是多樣而不清,而此情形長期出現,常有真我或假我的疑惑,也會有我是否真正存在的幻覺,當將我的存在可能是幻象而推想,則個人在人生時間的經歷似乎並不實在,而是一場無常的默劇,沒有主角,劇本是隨機的閒語。不過,在實際生活中,個人是確實的感受到苦丶痛丶哀丶樂的發生,而許多以我為中心所延伸的存在現象,日日皆觸動個人的生活安排,讓個人累積各種特別的故事,這樣的故事是真實的可以被敍述,似乎顯示自我不是虛幻,多數人便在自我是虛是實之間,盼望有不變的自我。可是,若自我是不變的,其真實的生命內涵也不是個人所樂於接受的,因為,實際的世俗人生是處在生丶老丶病丶死及悲歡離合的多數苦楚情境中,有歡樂也是稍縱即逝。所以,很顯然的,常變的我是虛空,不變的我是實苦,自我成為空和苦的結叢。
久遠以來,人類便尋求解脱苦的機會,其唯一的門路皆指向自我改變。近代人文及科學思維皆重視透過有效學習,人類可以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人類是可以達到自我實現,但是,自我實現只是人所想要的高層表達,其對解決自我的虛實困境,無甚助益。在超經驗的思維中,一則是滅我,二則是取代我。滅我是企圖將苦所形塑的我轉到無形無色丶無邊無界的不變靜止,在這過程中,形成苦的因被斷絕,苦便煙消雲散,我也不再成形而渚留在有限的界域內。另一思維是我融入不變的他者,在這過程中,苦被消除,我則成為他者的部分。基本上,兩者思維皆是將常變的我轉成不變的無我,此似乎説明無我即無苦,我與苦相依相隨。
在基督信仰中,人是上帝所造,人因背離上帝而有罪,罪使人類自我擴張而常變,也使人類在地上受苦而面臨有限,因此,人的一生有死亡,有貪嗔癡,知善知悪,隨心慾成行,生活是波動不定。人生的苦是因原罪而產生,所以,離苦就需洗清原罪,而耶穌已替世人獻出贖罪祭,相信耶穌,個人就能重生而歸回上帝。有罪的我就成無罪的上帝子女,有著不變的生命。所以,基督徒是走在由常變的我朝向不變無我的轉折天路,是有耶穌愛心光照而離苦的未來。

2017年4月21日 星期五

等一下

                  故事集(十) 等一下

阿麗和小萍是好朋友,她們常在一起唱歌丶吃東西丶談高興的事。小萍家裡是開糕餅店,所以,小萍常帶著巧克力當零食,不過,每次下課時,小萍都會等小麗來了,再一起吃巧克力,兩人都覺得一起吃東西,是最快樂的時候。有一次,小萍摔倒,扭到腳,只能慢慢的走去上學,小麗就在她家門口等她,一路上扶著她,兩人到學校時候,雖然已是上課時間,可是小麗覺得她是應該跟小萍在一起,因為,小萍是她的好朋友。
春天一直是小麗喜歡的季節,她的生日也是在春天時來到,今年媽媽說要特別為她做一個大蛋糕,希望她能邀請同學來參加生日慶祝會。那一天到來,小麗在家裡穿著喜歡的衣服,勤快的幫忙布置餐桌,媽媽已做好一個美麗花樣的蛋糕,就放在桌上的中央,旁邊還有花瓶上揷著玫瑰花。在黃昏的時候,阿布丶阿立和阿秀就一起到小麗家,他們就趕快坐到餐桌旁,準備要吃東西。過了半個小時,沒有看到小萍來,阿布已經有點不耐煩了,就跟小麗說"阿麗,小萍不會來了,我們先開始吧!",説完馬上起身舉起手,要指揮唱生日歌。小麗看到阿布的動作,馬上大聲說"等一下,我們要等小萍",阿布看到小麗很認真的表情,就靜靜的回座位,不再出聲。這時候,大家都看著小麗,小麗也不知要做什麼。小麗媽媽看到大家無聊的坐著,就説"小麗,我們可以給小萍留一塊蛋糕,大家可以先吃吧!",大家聽到小麗媽媽的話後,又開始騷動起來,這時候,小麗突然哭出來說"我要跟小萍一起唱生日快樂歌",大家被她的哭聲嚇到,又都安靜坐在椅子上,互相莫名奇妙的對看。媽媽靠近小麗,輕輕的問她"一定要等小萍嗎?",小麗點點頭的說了一句"她是我的好朋友"。這時候,前門傳來小萍的聲音,小萍出現在大家面前,一直說對不起。其他同學就開始責怪小萍遲到那麼久。小麗這時微笑起來,就拉著小萍的手,大聲的說"來,大家來唱生日歌",整個餐桌的氣氛就熱鬧起來,大家都很高興。生日慶祝會結束後,媽媽很好奇的問"小麗,今天妳怎麼那麼堅持要等小萍呢?",小麗堅定的回答"好朋友,就是要等一下"。媽媽也讚美說"這是很好的想法,只是會影響其他人啊!"。
小麗心裡還是想"好朋友是要等一下",她會這樣想,也是因為有一次小萍一直在等她,讓她覺得很溫暖。那件事情是小萍的水彩筆掉在戶外木地板下,在地板間有縫隙,可以從縫隙中看到水彩筆,小萍告訴小麗這件事,也一直說她想了很多方法,可是還拿不到水彩筆。小麗也自動想幫忙,所以,也開始想一些方法。終於,她們各自想到好方法,就約時間一起去試試看。小麗到現場後,小萍已在那裡很久,可是她並沒有先試她的方法,把水彩筆先拿起來。小萍就跟小麗說"妳要不要先試妳的方法",小麗就說明她想的方法,兩人也一起操作,終於把水彩筆拿出來。小麗後來知道小萍的方法也可以拿到水彩筆,她就好奇的問小萍"妳比較早來,為什麼不先做呢?",小萍笑一笑說"妳那麼熱心想幫我,是我的好朋友,我們就要一起享受檢起失物的快樂,我當然可以等一下,等妳啊!"。就是這一次的經驗,讓小麗開始認為"好朋友就是要等一下"。

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

聖言與事蹟

               聖言與事蹟

在世俗生活中,超出經驗的敍述是常被審視和評斷,所以,在建立這類敍述的權威上,便有聖言宣稱的做法。聖言宣稱的有效是需透過先知的代傳,所以,先知的確立和認定成為許多超經驗認識和信仰的基本前提。歷史上的許多被認定的先知皆是人,有些先知是以接受特別的超經驗啓示而提出預言或敎導,有些先知則直接宣稱,他是替超經驗傳話或訓言,因此,他所表達的或記載的文錄全是超經驗的直接旨意。也因此,先知的生活事實和超經驗的旨意內容不具關聯,即使先知在世俗生活上有一些非份有爭議的行為,並不影響該先知所代言的超經驗旨意的真切性。所以,一般民眾相信先知有能力代言,也隨之相信超經驗旨意的一切文字敍述或訓言。不過,這類先知自行宣示的超經驗旨意,仍一直被爭議,許多討論仍在談這些超經驗的旨意,有多少是先知個人生活經驗的想法。較常被思辨的是若有超經驗的旨意,它會直接顯示給民眾,還是需要透過某個先知的代言宣示。從世俗的經驗而言,超經驗的直接自明表示,應是比先知的代言敍述更具說服力,所以,在某些具有特别生活經驗的事蹟或萬事萬物的奧秘上,感受超經驗的存在,是更具有深入認識的作用。
在基督信仰上,聖經記載著許多先知的預言和基督存在的事蹟,其重點不在代言上帝對人類在世上生活的細節訓令,而是以耶穌三年傳道的所言所行,顯示出不是人類所能展現的生命極限和奇蹟,簡言之,耶穌並不像凡人的生活樣式,他不是只代言上帝旨意的先知,祂是直接向世人說明,我就是上帝,在向衆人說話,是來愛人類,並解放罪的綑綁。這樣的旨意和宣示,完全在十字架的事蹟上,澈底顯明。事實上,聖經中的耶穌一直以生活中的事蹟,來敎導民眾相信他,相信上帝以道成肉身來到他們的身邊。他不在意衆人在世上的身份丶地位丶財富丶性別和生活形式,也不約束生活內容的特殊要求或差異,衪以非常自由寛大的包容想法來接納各類人群。所以,耶穌的事蹟凸顯超過人類經驗的啓示,讓人可肯定的從耶穌身上,看到上帝的存在和應許。所以,聖經的尊貴是在它說明耶穌是基督的事蹟,而不是記録上帝要人類在世上如何生活的訓命。
所以,相信耶穌的言行事蹟,及其所顯示的上帝存在事實,是最動人的宣示,因此,不相信耶穌的事蹟,而只相信經文記載先知所宣示的上帝的訓令,就會因詮釋的差異而失去堅固信仰的依據。而當先知所代言的超經驗訓令,被人類應用在政治社會的操作依據時,上帝的話語就可能被扭曲而抹滅上帝存在的認定。事蹟的感人是超經驗自明的最信靠來源,先知若沒有呈現來自超經驗的大能和尊貴憾人的生活作為,他所宣示代言的超經驗訓令,還可能是另一種綑綁人類的限制。                  

         

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

命運與命定

                    命運與命定

人的一生是被放在那一種參考架構,就可能有不同的走向推測和延續行動。當個人是將自我放在可見或想像的整體流轉變化之一小部分時,他就會等待流轉中未能預知的際遇或巧得,而不管是遇到災厄或是極樂,個人都要重新面對流轉的安排,一直存在著不間斷的等待。這樣的未知,常引動不安的焦慮,使每日生活心神不定。而個人在長期中所出現的各種遭遇就常被認為是命運。個人在命運中,沒有自我決定,只有未知的整體所安排。未知的整體沒有清楚的他者形象,只有混沌但又實存的指渉,因此,個人的人生是被含在流轉的整體,無法脫離命運的擺佈。在人的智慧中,認為先知的出現可預知未來的命運,不過,先知也是人,是被造丶被生也有死亡,因此,先知的認識仍是有限,只能為個人解釋特定時空情境中的人生現象。
當個人相信有他者存在,祂有能力掌握整體的創造和變動時,個人的人生就是與他者連結的存在關係,人生的遭遇是在回應他者的旨意,所以,這樣的自我是命定的。命定的生活中,有悲歡離合,有生老病死,有先知傳講他者存在的認識和預知的未來,所以,個人是在反省中面對生活的變化,從生活遭遇中清楚認定他者對個人的影響。在基督信仰中,他者是上帝丶聖子和聖靈三位一體的存在,人是上帝所造,祂賦給人自由意志,而人卻背離祂,才在地上生活而有勞苦和死亡。因此,人是被上帝所命定,人生的一切皆在上帝的旨意下而翻轉。上帝的旨意是透過個人的人生際遇而顯出,其終極是讓個人在自由意志下,能認識上帝的存在,感受上帝的愛。上帝的愛子耶穌,在人世間成為贖罪祭,死而復活,是上帝最大的旨意,讓世人可看到自己的過去和罪,並尋求耶穌的赦免,而後有機會再歸回天家。當個人認識歸回天家,是他的命定,他就不再等待未來的好運,沒有害怕失落的不安,因為,人生的一切,皆有上帝的旨意,個人所要重視的不是人生中有什麼,而是在人生是什麼的情況下,認識耶穌並認罪悔改,重生成義人,有份成為上帝的兒女。這是命定的人生,它不同於人生的命運。

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

概化與處境

                    概化與處境

在分析人類社會現象上,近代有些研究者追求概化解釋的目標,因此,沿用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企圖尋找人類生活的一般原則或理論。不過,多年來,不同世代所自行衍生的文化面貌,使概化的探討仍是一盤雜碎的敍述報告,無法回答人類何去何從,更提不出有價值的結論。在概化探討的侷限下,部分研究者則認為了解不同時空處境的人類生活,才較能真實解釋人類社會現象的具體意義。但是,時間和空間是整體存在而無法割離,而以主觀認定的時空處境來敘述人類生活,只能成為個案的特殊報告,對其他人類不具延伸解釋的價值。面對概化和處境取向的研究限制下,研究者似乎只能選擇性的使用一種或兩種混合使用,勉強進行分析工作。而在實際的學術研究領域裡,研究報告是永遠無法得到完全的評估成就,所謂的研究成果皆是暫時而有條件的解釋。因此,若要依靠過去的研究成果來解釋人類存在現象的真實性,似乎仍不清楚。而對於活在當下的個人真實人生,這些研究報告無助於個人認識未來的必要行動。
就個人人生時間的有限而言,其生活經驗對解釋人類的概化原則是不具作用,因為,概化是存在於無限。相對的,個人是可以在有限的處境下認識自我,但此認識僅是個人的價值認定,其結果是隨著人生的结束而失去意義。所以,人類的研究僅是一種處境下的想像,因為,有限的人類無法接近無限的概化,而只有創造者才能完全掌握一般原則。個人在人生處境下可以有詳細的觀察,它可被再現為各種符號,但終究只是個人的自言自語,對整體人類的解釋毫無建樹。因此,個人僅能在人群中感到孤單無助,人類整體對個人是不具參考意義。
在基督信仰中,人類因離開神而失去無限,其只存留有限的人生處境,所以,個人若能認識神,重新與神連結,才有機會進入無限,認識神所造的一般原則及概化的處境。在那處境中,時空已消失,所有的存在是清楚自明,也不必有所謂研究了。

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

預設與啓示

                預設與啓示

在科學(社會科學)研究中,要檢驗一項項假設時,常要預設是在某些條件下所進行的因果分析,所以,當假設被証明成立時,這樣的結論仍是受限於預設的立場,其概化是難以完整解釋。預設的條件常來自經驗性和非經驗性二類,前者是引自已存在的歷史經驗規則或已被証明存在的事件因果關係理論,這些預設條件説明人類對現況的解釋是限制在歷史經驗的認識,以及已發生過的行為,而當思考範圍超過已知或已做的經驗現象時,個人就無法認識現況或對現況進行分析解釋。而在非經驗性的預設條件上,則是引自口語傳說丶神話,先知的語録和記載及歷史人物的頓悟思維,因此,不論依據那一類的主觀論述,其後續的分析解釋則也是侷限於所選擇的特定設定範圍。比較上,社會現象的分析更廣大運用經驗性和非經驗性的預設條件,其研究成果則易於產生多元結論,終究還是研究者各説各話。當個人在生活上遇到問題時,他就可能有多種結論的解釋,相對的,也就產生多種問題的方法途徑,但在實際的執行上,個人只能選擇一種自已認為最能接受的一類,而這樣的選擇處境是個人人生一直在面對的。
個人要選擇一類較心宜的現象解釋和方法途徑,是需要參考任何解釋所內含的啓示,因為,啓示是預告未來可能的期待,它提供現象變動的終極意象。每一種論述皆有其獨自宣告的啓示,它告訴個人,當你這樣思考時,你會走到那裡,遇到那些停駐處境意象。從這樣的看法中,個人應該可以清楚比較不同啓示的差異,而有更具信心的認識來肯定自己的選擇。基督信仰認定上帝丶神子丶聖靈存在的事實,也接受人因離開上帝而有死亡,因此,人生的圓滿解釋是恢復與上帝的親密關係,而相信耶穌死而復活,則是達到恢復神人和好關係的唯一途徑。所以,人生的所有現象都是離開上帝後而出現存在的,這些現象中所出現的喜怒哀樂或生老病死,其作用不過是在不斷刺激人類,去認識耶穌,去相信聖經所記載的上帝創造和作為,以及終極的啓示。而這樣的預設和啓示不會因為神學家,宗教領袖或個人的主觀詮釋而改變,因為,它已是解釋人類存在現象的最基盤設定和期待。

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

你快樂嗎?

                 故事集(九)你快樂嗎?

今天太陽很早就出來,阿基看到陽光滿佈在池子,便由水中爬上石頭,讓陽光溫暖的曬在背上,非常的舒服,他覺得很輕鬆愉快。當風吹過臉頰時,看到遠處樹葉閃閃搖動發光,好像在跟他招手,於是,阿基就決定要到野地去郊遊,享受一下快樂的時光。阿基背上一些好吃的餐點,就爬出池子,慢慢走在草地旁的小路上。沿路有各種顏色的花開著,阿基看著每一朶花都是那麼漂亮,他便靠近它們,一朶一朶的聞著,覺得香味從花蕊中飄出來,好像沾在身上,使他的身體也香噴噴的,精神似乎加倍清爽。他慢慢走著,便哼著"這世界多美善"的歌曲,歌聲隨著風吹走,自己的身體好像也輕了很多,似乎忘記有背殻在身上。
他走了一段路以後,看到雞爸爸正在屋前的草地上跳方塊舞,跟雞媽媽張開翅膀,兩隻腳前前後後的移動,然後,一面拍翅膀,一面唱著"蘇珊娜"的舞曲,看起來非常的興奮和快樂。阿基在草地旁欣賞著他們的舞歩,覺得雞爸爸和媽媽真是令人羨慕的夫妻。雞爸爸看到阿基,便大声叫他"阿基,出來散步曬太陽嗎?",阿基也高興的回話"是啊!雞爸爸,我看你們好快樂喔",雞爸爸就走近阿基,舞動著翅膀,蹺個圈,向他説"我們就是喜歡跳方塊舞,在跳舞的時候,我們就很快樂。雞爸爸雙腳再蹺個圈,一面跳回草地,一面說"做自己喜歡的事,最快樂了"。
阿基感覺雞爸爸的快樂,好像傳染給他,自己也興奮起來。他繼續向前走一段路,聽到遠遠傳來嘻笑的聲音,好像是小孩子在玩耍。他走近看到年輕的鴨叔叔正在敎小鴨子游泳,小鴨子似乎是初次來到水池邊,大家在水上東轉西轉,互相追逐。這時,鴨叔叔吆喝一聲,小鴨子便群集在他後面,他在前面示範優美的划水姿勢,而小鴨子就跟著划水,而且還一起唱"呱呱樂"的曲子。阿基看到大家很快樂的様子,也跟著高興起來,便下到池子內,迅速的游到鴨叔叔旁邊。他向鴨叔叔說"鴨叔叔,大家都很快樂啊!","是啊!"鴨叔叔轉頭看阿基,笑著說,"我的小孩,今天是第一次下水游泳,你看,他們高興的樣子,只要他們學會好的能力,我就很快樂",阿基看鴨叔叔的臉,眉開口笑,好像很滿意小鴨子。有一隻小鴨,游到阿基旁邊,向他大聲說"烏龜哥哥,我也會游泳呢!",阿基向小鴨笑著說"你很棒啊!"。阿基游上岸,向鴨叔叔招一招手,說再見。
阿基繼續向前走,心裡想著鷄爸爸和鴨叔叔都有快樂的事,自己似乎也應該也要找快樂的事,便東看看,西看看,努力想著那些事情可以讓自己快樂起來。當他正專心尋找時,耳邊突然聽到小山坡那邊傳來樂器演奏的聲音,他就好奇的往小山坡前進,在辛苦努力爬上坡地後,看到山羊爺爺正在喝飲料,旁邊還坐著幾個老山羊,有一個正在演奏單簧管,其他老山羊都一起唱著"山上老家"的曲子。山羊爺爺看到阿基,就叫他過來,跟他說"阿基,要不要喝青草茶",阿基笑一笑說"謝謝山羊爺爺,我聽你們唱歌就好,你們好像很快樂啊!",山羊爺爺向阿基笑著說"對啊!老朋友在一起唱歌,喝青草茶,是最快樂的事了"。阿基也點點頭,也覺得這樣很好。
阿基離開山羊爺爺後,就靜靜的走回荷花池的家,他仍在想要找到一件快樂的事,可是他不會跳舞,也沒有自己的小孩和年老朋友。大部分時間他都單獨在水裡游來游去,不然,就獨自在石頭上看天空。阿基正在納悶的時候,他似乎聽到有聲音傳來,在問他"你要快樂嗎?",阿基不自覺的回答說"是,我要快樂",那個聲音又傳來"你愛我,你就會快樂",阿基突然睜大眼睛,想看看是誰在說話,可是,四周寂靜無影。當他頭又低下來時,聲音又傳來"愛我,就要愛在我最小兄弟身上"。他突然記起爺爺說過這樣的話,他就趕快回到家,看到爺爺正在休息,就急急問爺爺這句話是誰說的。爺爺緩緩的張開眼向他說"是耶穌講過的話"。這時,阿基心裡非常驚訝,自己想著"耶穌跟我說話",他又急著問"爺爺,可是我沒有小兄弟啊!我怎麼愛",爺爺笑著說"小兄弟就是指一些較弱小的鄰居丶朋友或需要幫助的",你看到他們就要愛他們,幫助他們"。阿基想"那我知道了,明天,我去幫忙小蝦米搬家,這樣我就可以快樂了"。他突然覺得快樂起來,因為,他已經知道那裡可以找到快樂的事。

2017年4月4日 星期二

想要與需要

              想要與需要

個人的每日活動不是出於自己的想要,便是來自外在指引的需要。自己的想要是由自我的本能慾望延伸到自我發展的意識動機,是完全控制在個人內在激力的鼓動,是不受約束的。想要的源頭是自我的自然擴展,不具任何外在責任丶任務或理想期待的對應,也沒有苦難危急的壓迫情境,可說是全然隨意的要求取得。相對的,需要是來自個人有苦難或危急問題,很痛苦但不知如何去除而油然產生,也可來自外在力量所指示的應然期待和價值,所以,需要是被外在所激勵的盼望所求。比較上,當個人是處在強勢的自我力量時,大都出現想要的傾向,而在自我知覺有限或甚至不存在時,需要才會浮出成為個人的意念。對於多數人而言,較偏愛想要甚於需要,因為,想要可以滿足慾望,愉悅感官,可以恣意隨行,做自己愛好的事情,那是自由痛快,不受干涉的生活。不過,人生並不如個人所想要的呈現一切,而是有一大串不想要的苦難丶問題丶和孤寂,也有面對生命極限的無奈。所以,個人的生活中,總穿揷著想要或需要的不同決定,讓日子變化不定,每天忙碌的尋求或追求,苦樂參半。
在基督信仰中,想要是個人自己的決定,而需要則是上帝決定。所以,個人所想要的,不一定得到,而個人所得到的,卻不一定是自己所想要的,但卻是上帝給予個人的需要。因此,敬虔的基督徒知道苦難不是自己想要,而是上帝要個人完成某項付託工作時,個人的需要。因為上帝要在苦難中,讓個人更清楚依靠上帝的恩典,磨練個人的意志丶能力和愛心,而也只有經過苦難和死蔭幽谷,才更能學習謙卑和順服。上帝對每個人皆有計畫,當祂呼召個人來做事時,在人生過程中,會給予各種需要,使個人能堅定信心,有足夠勇氣和能力來完成所被付託的工作。個人要常在禱告中,聆聽上帝的聲音,認識上帝的旨意,這樣,才能更肯定個人所得到的,就是上帝認為個人最需要的。這樣的信心,可以讓個人越過苦難,仍感謝上帝的恩典。在世上,自己想要的,常成虛空,而上帝所給的需要,才是充實的,它真正帶來平安喜樂。

2017年3月31日 星期五

你關心牠嗎?

                故事集(八)你關心牠嗎?

有一天,阿麗和阿布在下課後,一起走過水族店,他們蹲下來看著一個大水缸內,有好幾隻小烏龜在爬來爬去。阿麗突然覺得小烏龜很可愛,便很想在家裡養著,這樣,她天天就可以看到小烏龜了。她的口袋內剛好有足夠的錢,可以買一隻。所以,她就很小心提著塑膠袋,裡面裝一點水和一隻小烏龜。回到家後,她找到一個四方形的塑膠盒,裡面放幾顆大小石頭,也裝了一些水,就在她自己的房間裡養起來了。每天,阿麗上學時,她就很仔細的用一塊紗布蓋在塑膠盒上,這樣她就比較放心,小烏龜就不會爬出來,也不會沒有空氣可以呼吸。
她到學校後,就會很高興的跟同學說她養了一隻烏龜,同學也會很好奇的問她,"小烏龜會跳舞嗎?""會唱歌嗎?""會吃蚊子嗎?"烏龜會大大嗎?",因此,在學校裡,阿麗皆被大家圍著,讓她覺得很開心。可是,一個星期以後,阿麗在心裡有著說不出的苦惱。因為,在她回家打開紗布時,看到小烏龜好像愈爬愈慢,頭低低的,沿著塑膠盒的四面邊緣爬著。每當爬到轉彎的地方,牠似乎要往上爬,可是爬一下就掉下來,牠掉了好幾次,才慢慢的沿著塑膠盒的邊邊轉彎,然後,爬到石頭上,抬頭看著外面。有好幾天了,阿麗皆看到小烏龜這樣爬著,她開始覺得小烏龜是很可愛,可是好像也很可憐,因為,牠好像想要爬出去,但是沒辦法離開塑膠盒。
從此,她到學校以後,就不再講小烏龜的事。有一天,阿布就好奇的問她"喂,阿麗,妳的小烏龜還在嗎?有沒有生病,不動了嗎?"說完,還把頭縮起來,背彎著,在她面前,謎著眼不動。阿麗聽阿布這樣講,很生氣的想用手打他,阿布就跳開,跑走了。在中午休息時,她悶悶的站在走廊上,看著同學在操場上遊戲打鬧,也不想加入他們一起玩耍。阿萍看到她一個人站著,臉上呆呆的,就走過來叫她"阿麗,要不要一起玩跳繩?",阿麗看著她,搖搖頭,阿萍就關心的問她"那裡不舒服嗎?阿麗又搖搖頭。最後,阿麗忍不住的跟阿萍講她養小烏龜的困擾。阿萍聽了,馬上就說"那妳把牠放生,我阿姨跟我說過,放生小動物,是一件好事",阿麗聽了,馬上回話說"什麼是放生?",阿萍就說"就是將烏龜放回野外,讓牠自己生活"。阿麗仍是不清楚阿萍講的放生事情。
回家後,在吃晚飯的時候,她就問爸爸"小動物要放生嗎?",爸爸就跟她说"放生就是讓小動物回到野外環境,讓牠能自由的成長",爸爸很好奇的問阿麗,"為什麼要知道放生的事"。阿麗就把養小烏龜的苦惱和今天阿萍講的話,都跟爸爸說了。爸爸就笑著說"喔!原來最近妳回家後,就在房間內靜悄悄的,是在養小烏龜",爸爸又說"阿麗,妳覺得小烏龜住在塑膠盒很可憐,那就將牠放回原來住的地方,妳要嗎?"阿麗點點頭,她覺得這樣做,就應該不會有困擾了。不過,她有疑問的問爸爸"那要放在那裡呢?",爸爸很高興的說"對,阿麗,妳的問題很好,我們不要把小動物丟棄或隨便放生在任何地方","因為,每種小動物皆有最適合生長的地方,另外,若是亂放生,也會影響生態環境,對其他生物也不好"。說到這裡,爸爸微笑對阿麗說"那這星期六,我們將小烏龜帶到海邊,讓牠回到大海去,好嗎?"。媽媽在旁邊也高興的說"好啊!我們全家去海邊郊遊,也讓小烏龜回家去"。阿麗聽完爸爸說的話,也覺得很興奮,因為可以去海邊玩,又可以解決她養小烏龜的苦惱。這時,爸爸又說"阿麗,妳喜歡小烏龜是很好的事情,不過,妳喜歡牠,就要真正關心牠是否很快樂,不要為了自己的高興,讓小動物很痛苦,這樣,就不大好了,知道嗎?",阿麗點點頭,趕快吃完飯,就跑回房間,看她的小烏龜了。

2017年3月26日 星期日

中保與實存應許

                中保與實存應許

在人類生活中,個人有欠缺,需要他人的協助時,常被他人要求提供保證人,而在法律上,此保證人有實質的連帶責任,要同時負担此借用的完全歸還。因此,此保證人是在做一件冒著犧牲風險而幫助人的工作,一般而言,不是互愛甚深的摯親好友,不會去答應做保證人。而就現實社會,沒有保證人,很多人之間就無法建立協助關係,欠缺的個人就難以獲得復原發展。所以,保證人的存在,顯示人類是處在互不信任的互動關係脈絡中,但人類仍是互相需要協助,此說明,保證人的初始出現是被要求的,是解決借用關係双方當事人不信任的困局。從影響價值而言,保證人對欠缺的人是更重要,因為可直接解決他的難題,而透過保證人,任何人皆可連結到更寬廣的已知或未知外在資源,使個人得到完全翻轉的機會。不過,保證人不是任何人有意願就可擔當,他需要有被信任的權能基礎,如果是金錢借用關係,則保證人需有足夠財力,若是寶物的購買關係,則保證人需有足夠的鑑定能力。另一方面,保證人不是永遠可擔當,隨時他可能失去被信任的基礎。
在人類欠缺人生意義的時候,許多人在尋找保證人,以便能連結到外在協助資源,以協助解決人生困境。社會上有各類自我宣稱的保證人,從科學家丶哲學家丶心靈導師到江湖術士,他們皆努力顯示可被信任的權威或能力條件。而從各類的保證人,個人所能得到的外在連結資源也不一樣,這時,選擇保證人成為個人是否能解決人生困局的依賴。在基督信仰中,人生的困局是源於人類與上帝關係的斷裂,而上帝有愛心,曾應許要救贖人類,便屬意神子當中保,到世間來當天國的保證人。所以,個人信耶穌便能連結到上帝,得到上帝滿滿的恩典,使個人不再欠缺。耶穌是人類與上帝的保證人,一方面向人類保證天國的實存,一方面向上帝保證敬虔個人的真實悔改。而耶穌以死而復活的權能向世人宣示祂的保證人身份,使人類認識在可知的人物中,耶穌是可相信的,只有跟隨耶穌,才有盼望走回上帝的家。從聖經的敍述,耶穌不是人類邀請來當保證人,而是上帝對人類的憐憫和應許,主動差遣耶穌,道成肉身,到世間與人類相處,而成為世人得到救贖的保證人。這對感覺有欠缺的人是一大福音,因為,耶穌就是真理丶道路和生命,透過祂,就不再茫然未來,有圓滿解釋的人生。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多元宣示與美好創造

               多元宣示與美好創造

在社會生活中,語言和實存之間一直有著糾纒不清的情結,對人類而言,語言是主要途徑來敘述實存的意義。但淪於多元詮釋的語言,也在不同文化或社會價值的變化中,對實存的指渉產生紛亂的各說各話。所以,何謂是真實的存在成為永遠的爭論,而每個人皆活在自己所宣示的意義和認可現象範圍內。聖經敘述上帝曽變亂人類的口音和語言,使他們彼此不通,人類便分散各地,難以結合。因此,人類使用語言面臨兩難的困境,不使用語言,難與他人共同生活在同一社會。使用語言,則常陷在多元銓釋的紛亂,個人無法把握實存的美好本質,求得平安喜樂的生活。後現代社會思維強化了語言多元詮釋的正當性,因此,語言讓社會生活不平靜,且會延續長遠,成為每一世代的陣痛。
對於面臨有限人生的自我,想尋求美好的期待,顯然要跳脱人類多元語言詮釋的負擔,直接認識超經驗的初始創造本質,並依創造的美好來生活。在基督信仰中,聖經記載起初萬物皆由上帝所造,且上帝認為所造之萬物皆甚美好。所以,在聖經的敍述中,上帝所認為是好的,就是相信祂的人可依循接受,這樣的接受不必有多元詮釋的必要,因為,上帝所認為的好,不是人類所決定。不過,歷史經驗中,人類並不在意上帝所認為的美好,而是以多元詮釋的語言來宣示個人或某一群體的美好,並以合法化來認定"宣示美好"的正當性。因此,上帝所認為的美好被現代社會稱為傳統,而現代社會所宣示的美好則被認為是開明的。事實上,人類會一直在不同世代,用多元銓釋的語言來宣示當時的美好和其正當性,這是人類在離開上帝以後的苦難命運。因為,原罪仍深藏於人心,衍生出個人所偏好的社會生活,而這些社會生活不是上帝所認為是好的,無法顯現美好的永生盼望。
相信上帝存在的個人,是能認識到上帝所造的美好,並以此美好為生活的期待。此信仰者不受多元語言詮釋的干擾,能清楚認定上帝的全能創造,而在與上帝的溝通中,透過聖靈的啓示,做出美好生活的見證。所以,多元宣示是人類的自我認同,它無法代言上帝的美好創造。

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敍述文本

                敍述文本

閲覽室的獨白
渴求的眼直射古典
只想一窺奧秘
聞著千年的自我吶喊記錄
於是
書築成聖殿
召引狂熱的寂寞心靈
向不歸路膜拜
揮舞著無奈人生
留下不解謎團
歲月中的讀者啊!
人子已來
福音趶趶獨行的道路上
光已成神聖文字
宣示智慧
詮釋未知的重生

2017年3月20日 星期一

有限自信與無限信實

               有限自信與無限信實

個人與外界的互動中,信任是重要的行動前提,沒有信任就會停止兩者的互動關係,所以,如何建立與他人的互信就成為個人的生活課題。不過,千古以來,信任好像只成為道德敎育的必敎內容,但在現實社會人際關係中,信任一直是大家渴望但不易獲得的實踐品格,因此,信仼才會被認為"是在可能的風險損失中,個人對他人或事物的相信取向"。簡言之,現實的人生中,信任是在不安的心態中尋求可靠的回饋,是相當無奈的期待。就個人而言,信任不只是與外界互動的期待,對自己,個人每一時刻皆處在相不相信自己的困局。從語言意義取向的再現觀點,個人常從他人再現的"自己"來認識自我,並再與內在自我所認定的"自己"來加以對照,而產生自信。當兩者不一致時,個人會懷疑真實"自己"的存在,而失去自我的信任感。
為何個人對外界或自己不具信任感,根本的來源是人類有原罪,其衍生自我利益的擴張慾望,所以,個人皆預設沒有不求自我利益的自己和他人,犧牲都是虛偽的愚人道德行為。而當互動中,信任只出現於雙方已取得個別期待利益的特別處境,當處境改變,信任關係就消失。若個人有產生對他人的信任或是對自己的自信,皆是短暫的,是有限的,因此,沒有無限存在的信任。而在雙方的長期人際關係中,一旦發生了欺騙行為,這種過去所存在的短暫信任,會被解讀為虛偽不實在,雙方就再處於風險損失的預設裡。在這樣的人生境遇,互動關係就少有喜樂。
聖經記載著,個人與上帝之間存在著連結關係,當個人不相信有上帝存在時,也就不信任上帝對人類的救贖作為。事實上,這種不信任也存在於已受洗的基督徒,當基督徒面臨苦難臨身,在痛楚喪志時,會出現懷疑上帝是否存在的想法,讓自己不再依靠上帝。所以,不信任深藏在人類的原罪,當原罪沒有被完全洗清,個人就長存不信任他人的本性,讓生活無法平安喜樂。但是,令人感動的是,聖經也敍述,上帝對人類的關係是信實而永遠不變,即使人類不相信祂的存在或是離開祂,或是相信祂後又不再相信祂,上帝仍然因為愛人類而繼續差遣耶穌,道成肉身,在世間成贖罪祭,傳講得救福音。到現在,仍在世人身旁,等待世人信任祂並回轉天家之路。上帝對人類的信實是無限的,也只有全能的創造者沒有自我利益的糾纒。因此,基督徒愈能有耶穌的形象和作為,就愈能對他人有更長遠的信任感。即使在遇到他人所給予的損失中,仍然可學習耶穌的永恆愛心,來持續維持對他人的信任。而對上帝,則更要堅定信心,相信上帝是永遠的信實。因為,也只有在這樣的信念中,永生的盼望才是真實。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再來的認定

           再來的認定

在世俗生活中,再現是較常被提及的事情,但有兩方面的說法。就物質實體的變化上,再現是科學家重視的經驗肯定,認為某項物質是真實存在時,它應能被重新建立原有結構形式,讓某種物質再現其相似性和效度。而另一種再現說法,是就意義指涉上認為,客觀世界被個人以語言意義方式所建構,並對社會重新展現的過程。前者的再現具絕對性,而後者的再現則被認為只具相對性。所以,在人類社會中,再現是處於絕對或相對的矛盾衝突解釋脈絡裡,因為,在某一時刻,個人會以物質取向來看萬事萬物,希望它是不變,或是重新建構完全相似結構功能形式的實體。但在另一情況時,同一實存本體卻可被不同語言意義重新建構,而展現不同社會詮釋的存在形式。以實例而言,就絕對再現上,人類的返老還童應是機會渺茫,但就相對再現而言,透過任何個人語言意義的建構,青春是隨時可被重新展現出來。不過,現實人生顯示個人有死亡,死亡使物理的絕對再現面臨有限,而意義的相對再現則趨向混沌不明,因此,再現的進程是虛無的終極。對於個人而言,不論那一類再現只不過是人生中的曇花一現,皆不是最後的實在和期待。
基督信仰中,人生的再現是可被期待,它是透過個人的悔改重生過程而展現。個人的重生不是依老我軀體的再成熟或是依社會他人意義的再詮釋,而是透過相信耶穌基督的救恩所建立。重生的一生不是依靠自我追求的努力成果,是耶穌再來的應許,使新天新地能被展現,而個人能進入再現的永生。所以,個人的悔改信靠和耶穌的再來,是人生再現的契機,前項是個人能認識現實人生的初始創造實在和堕落的事實,而後項則是神所施放的救贖恩典。從現有記述中,神所啓示而記載的聖經,清楚描述耶穌死而復活的事實,也預言耶穌再來的信息,這兩項再現的神蹟是無法被人類有限知識所詮釋,只能在相信的選擇意志中被認定。因此,相信耶穌是基督,能讓死人復活,是再現人生的信賴文本,而耶穌再來應是此文本卷末的最佳註腳。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信仰時機

                     信仰時機

白色停留的髮絲
速寫著思慮
畫成惦念的生活日誌
等待明天
有徬徨的眼     看著
圓的流轉消逝
時間便延伸成迷霧
讓有始有終譜出定局
啓示成真
有一刻
季節掛在天路上
聖靈來了
選擇便化成堅毅的手
敲碎猶疑
融解人生的歸宿







2017年3月13日 星期一

有機與人生

                  有機與人生


一丶 有機是什麼?
1、 有機農業
IFOAM: 有機農業是一種能維護土壤丶生態系統和人類健康的生產體系,它遵從當地的生態節律丶生物多樣性和自然循環,而不依賴會帶來不利影響的投入物質。有機農業是傳統農業丶創新思維和科學技術結合,它有利於保護我們所共享的生存環境,也有利於促進包括人類在內的自然界的公平與和諧共生。
一般的說法:
   有機農業是不使用化學合成農藥和肥料及基因轉殖技術,於生產過程中減少
   環境負荷的農業。
2、 有機食品
-原料為有機生產
-加工過程沒有使用人造填加物


二丶現代社會的有機問題
1丶生產管理問題
(1)有機認證的問題
-農地環境易受汚染,國內標準要求農藥零檢出,相當難。
-有機驗証項目多,費用高,不利小農
-第三方驗証機構之驗証管理不力

(2) 友善環境認定的問題
-民間多方參與認定,需要主觀的互信基礎
-自然食物的標記較多元且複雜
(3) 大規模有機農業生產的問題
   -單項農作物生產,不利多元生物性及生態環境。
   -有利於資本家經營,
   -不利小農參與有機農業發展
2丶市場消費問題
(1) 重視健康甚於環境保護的偏差價值
(2) 價格偏高,成為中上階層的時尚健康食品
(3) 社會民眾仍缺乏普遍性的綠色消費素養,不易分辨自然丶有機丶環保 丶健康丶安全等多元的消費產品等級,
三、 有機和友善環境的價值
   -維護生態系統
   -維持生物多樣性
   -提供清潔和有益健康的食品
   一表現公平丶正義丶愛心和好管家的生活倫理
   -有益於人類身丶心丶靈的改造



四丶基督徒的有機人生觀
1、 關心環境及受造物的完整美好生態
-關心受造界:神透過受造界顯現丶受造界都是好的丶受造界屬於神丶
             神委身照顧受造物。
-看管受造界:人類在受造界被召和分別,受託看顧受造界。
2、 關心受造界的苦難
   -人類墮落後的關係破壞:神和人、人和人、人和自然環境關係的隔離
   -靈性危機造成生態危機
   -神的審判和憐憫:耶穌的救贖
3丶 美好人生的恩典
   -欣賞和享受創造的美好
   -支持友善環境的產業
   -參與受造界的復原照顧
   -活出與神丶與人和環境的好關係
   -見證神的美好國度
   -過清盈生活:
4、有機的清盈生活實踐(參考布雷克建議)
     (1)行動:為窮乏和無法為自己申訴的發聲,包括人類和非人類的受造
                物。
     (2)食物:以感恩喜樂的心享用符合倫理規範丶本地出產丶簡單的食物
     (3)朋友:透過關係分享基督的價值觀。
     (4)園藝:親自動手與受造界同工,讓信仰與土地相接。
     (5)住家:成為具永續性丶節能、建立群體的住宅。
     (6)休閒:休息,只在乎當下「所是」丶「所在」,尊重神所造的世界是
                一個「給出」的世界。
     (7)金錢:在我們的消費丶儲蓄及態度上,投資神的國度。
     (8)自然:透過享受、學習丶愛䕶受造界,重新認識我們所處的地方。
     (9)季節:透過節日丶食物丶玩耍,重新學習神的受造界的節奏韻律。
     (10)購物:重視永恆性的價值,而非不能持久的商品。
     (11)交通:對速度的需要抱持審慎的態度,為自己帶來的影響負責。
     (12)垃圾:減少丶再利用丶回收、拒絕,一開始就不需要擁有。
     (13)工作:在工作場所分享永續性的價值觀。



五丶祝福小結
  1丶聖經的啓示:
(1) 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創世紀1:31)
(2)自從造天地以來丶 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丶雖是眼不能見丶但藉著所造之物丶就可以曉得丶叫人無可推諉。(羅馬書1:20)
(3)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対他們說丶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丶治理這地。(創世紀1:28)
(4) 地和其中所充滿的丶世界丶和住在其間的丶都屬耶和華。(詩篇24:1)
(5)但受造之物仍然指望脫離敗壞的轄制丶得享 神兒女自由的榮耀。
(羅馬書8:21)
(6)旣然藉著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丶成就了和平丶便藉著他叫萬有丶無論是
   地上的丶天上的丶都與自己和好了。(歌羅西書1:20)

2丶永恆生命和人生的盼望
-認識個人受造的特別旨意
-發揮個人受造的特別恩賜能力
一獲得和分享愛的恩典
-奉獻個人最美好的努力
-追求永生的生命信仰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蒙召與成聖之道

             蒙召與成聖之道

在工作場域裡,受雇和自營工作有不同的工作責任觀點,受雇的工作目標丶方法和獎勵是依上級主管或組織制度的指定和安排,而自營則是依個人的期待丶設計和自我評估而決定。比較上,自營具有較高自由度,完全可配合個人的興趣丶動態情境和價值信仰而工作,因此,此類工作是更為現代人所響往,近日,文創產業的大力發展,提供更多自營工作的機會。不過,自營工作需面對不斷的自我期待變化,其工作責任是無限擴大,而在較長一段時間以後,個人會有不知什麼是最後成果和獎勵的困擾。而且,自營工作更要自己承擔工作風險和損益,個人需要更堅定的毅力和意志,才能持續從事自營工作。在現代社會中,學術研究是最具自由操作條件的自營工作,但其自我價值的挑戰性也最高。因為,此工作者一直處於問題未解決的情況,永遠不滿意於現有成果,一般學術研究工作易於成為一場沒有終點的跑步,工作者只有疲累而不具喜樂。
而當科學方法被重視以後,一則使學術研究注重細微小節,二則使研究更強調可被經驗証明的已發生事實,因此,研究工作者只能在有限的觀察範圍內分析現象,其結果難以獲得完整答案,對人類社會的未來無法清楚解釋。
人類社會的未來是超越過去歷史經驗,是對映宇宙進程的新天新地,它應不是侷限於人類各世代生活經驗的累積,所以,以科學方法來分析過去事實,其結果無法成為滿足自營工作者的一生期待。而從屬靈的觀點上,自營工作者需要認定其責任是在完成神聖的呼召,進行真丶善丶美丶愛的實踐工作,而不是分析片面的既成現象。因此,認識超經驗所存在的呼召,是自營工作者滿足一生追求的必要條件,而也因為認定自營的意義即在參與神聖的任務,自營工作者不必自訂個人的工作目標,也不需要期待人生中是否可完成終極成果,其工作過程只是在喚醒當世代的新造意識,使更多人獲得呼召的啓示,投入不同世代的神聖任務。
自營工作者的神聖任務行動,不僅在參與新造人類的世紀工程,也是個人去蕪存菁的昇華經歷,因為,在工作中,個人要能呈現真丶善丶美丶愛的品性,才能在群體中讓他人感受成聖的美好見證。所以,學術研究者不是無感的事實發現者,而是散發神聖價值的信仰宣示者,他能在當世代提示生命轉化的方向,也在個人的歷煉修養中,走上成聖之道。事實上,所有自營工作者皆有機會在工作評估過程,認識呼召的啓示和存在,並因而參與神聖工作,讓人生有更美好滿足的詮釋,個人有新造的生命。

2017年3月2日 星期四

南下

               短詩集(二)南下

遺忘著冷凍之地
呼嘯的車輪
便閃過榛榛相思田野
追逐陽光
向金色南方靠攏
在呼喚中
懷舊被催促
親情裝滿行囊
女兒的眼就如星座
傾瀉天籟恩典
鑄成橋頭記憶
編織喜樂的序曲
總是相信
有天使跟隨的日子
慈光灑滿敬虔的心
永遠留住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雨夜

                  短詩集(二) 雨夜

塵土被驚醒時
串串掛念落下
激起飛舞的腳步
紛亂踏著無解人生
煞那間
眼神成了一團迷霧
水珠便停住年少記憶
向街道低訴
喚起霓虹夜夢
説是恩典時間
滋潤已化成慈愛的手
頻頻呼喚迷失小徑
在灰暮中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足夠與綠色消費

                 足夠與綠色消費

在現代社會生活中,因過渡消費而引起大量生產丶化學農藥及肥料過度使用丶土地環境劣化丶食物浪費丶糧食分配不均等問題,所以,綠色消費成為新的呼籲,其目的是能重新建構消費文化,使社會能永續發展。綠色消費雖因環境保護的需要而被提倡,但其更重要的工作是在喚醒良知並引發健康心靈,而健康心靈中所強調的"適切和足夠",就是操作綠色消費的主要理念。適切是關係到綠色消費的質,其強調消費的品項應配合個人的真實需要,而選用適時適地生產的友善環境產品。所以,個人不是依社會的潮流來使用物品,而是依個人生活背景和條件的變化下,來進行合適的消費選擇,其選擇決定是偏向產品的合適內容項目和特性。不過,個人在選擇產品的內容和特性上,仍會受到個人生活品味和興趣之影響,如有些人喜歡吃香蕉,有些人喜歡吃鳯梨。所以,品味和興趣的差別對消費選擇的影響,不是綠色消費所較關注的。比較上,在質的表現方面,因奢侈和追逐時尚潮流,個人任意消費不需要或破壞生態環境的產品,才是較會影響健康心靈的偏差問題。
"足夠"是綠色消費的另一個面向,它是指綠色消費的量,其強調在滿足個人合適生活需要上,個人不使用過量用品而不產生浪費。但人類的慾望是無法限制,所以,個人皆無法決定使用量的合宜上限。而在沒有風險考量的狀況下,人皆具有的貪念會驅使個人儘量去購買取得,甚至於以閒置空間來眝存更多不使用的物品。所以,對於人類而言,因具有原罪,自我利益擴張已成為本性,過度消費無法去除,因此,"足夠"的想法和決定已是一種節制的修養,需要重新學習。但在人類仍以自我中心來生活時,是認為個人的所有皆由自己的努力而獲得,享受消費是理所當然,充分滿足內心慾望是應有的成就福氣。另一方面,人又對未來命運變化而感到不安全的憂慮,這將使個人儘可能想取得或擁有更多資源財物。所以,倚靠人類的自我認識,難以頓悟學習"足夠"的真實意義,而有明確的"足夠"決定。
在基督信仰中,人類的財富和所需物品皆是上帝所賜,祂愛世人,就會賜下"足夠"的產物給每個人。所以,當個人能悔改其罪,歸回上帝為中心的生活,就能清楚認識上帝所賜的"足夠",這樣的"足夠"讓個人不擔心未來的生活所得,日日得以寛心樂懷。從現代社會的觀點上,"足夠"的學習是需要透過反省批判的頓悟過程,但人類不先洗清原罪,還是難以做到"足夠"的決定。只有個人清楚認識財物來自上帝,"足夠"是上帝所賜,個人才能不會浪費,享受豐盛但夠用的生活。所以,個人要有"足夠"的真實認識,才能確實展現綠色消費的作為,而有關顧環境萬物的好管家品性,成為永續社會的顯著見證。

2017年2月21日 星期二

深層知識與完全人生

                深層知識與完全人生

人類有知識,就可以用抽象的符號來認識外界的存在意義,也可傳達觀點給他人,所以,文字語言常被使用來詮釋生命的事實和個人的人生價值。不過,文字語言可表達極大部分的外顯知識,但個人內隱的深層知識則不易展現,所以,真正的知識是超過外界社會中所看到的資料存檔。對於個人的人生發展而言,外顯知識易於取得和掌握,但其內容皆需再被個人學習和吸收,另一方面,此類知識皆是過時的發生事實,其對未來問題解決較不具應用價值。而相對的,個人的內隱深層知識則是動態的融合過程,它一直在形成新的知識結構,使個人能時時有創新的想法和生活態度。深層知識大都是個人在情境困局中所頓悟的學習成果,因此,它是逐漸在去蕪存菁,保留著最具長久應用價值的認知內容,對整個人生的影響最長遠。個人的深層知識不是僵硬的自我意識,而是能將自我融入永恆生活境界,而使個人能以更廣博包容的視野來看待人生和他人世界。所以,深層知識的極致是建構出超經驗的神聖認識和價值信仰,使現實的自我可以無限擴大存在意義的疆域,生命便可有超現實的豐富詮釋。使人生不受限於肉體消失的限制,生活也不受制於物質使用的實際條件,而人生就能有隨時開放創造的盼望。
比較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應更能建構出永恆的深層知識,而使個人更能認識真實的存在意義。而由於個人能超越自我限制來思考生活事務,就能更開闊的發現被造物的奧妙美麗,人際關係的溫暖和好,物質使用的合適便利,關愛他人的充實情意,創意活動的喜悅滿足。當有智慧的頓悟時,深層知識更能引導個人解脱老我的執著,開展深遠的神聖任務,承接真誠奉獻的使命,使個人生命的詮釋更擴大連結到永恆的存在,而有著完全新造的形象和作為。所以,深層知識應能讓年老時,更有寛容的心,智慧的眼,活潑的行動,敬虔的信仰。而在超越過去的日子中,可以使個人更覺得人生是充實的,是有盼望的,而完全人生就是個人深層知識所能展現的最具體現象。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心靈故鄉

                短詩集(二)心靈故鄉

在綠中畫滿飛羽
平和飄過遠方
陪伴母親的叮嚀
讓歸鄉是等待時刻
搖動流落心境
催促隱者的沈默
聽哪!
啓航鐘聲已響
信靠划在聖河上
吟唱生命樹之歌
向永恆招手
總在恩典時候
天使也來
有邀約的福份
臨在敬虔的感動










2017年2月15日 星期三

推廣與社會關懷

              推廣與社會關懷

早期英國大學為傳佈人文知識到校園以外的社會民眾,而辦理推廣活動,所以,推廣是大學關懷社會的一種行動,此行動乃出於提升社會民衆知識水準的動機,由此開始,推廣成為社會各機構團體要傳佈新知識給外界民眾的常用名詞。不過,傳佈新知識給社會民眾可有多類動機,而推廣應是指具有社會關懷的知識傳播活動,這樣的解釋,也可能將推廣視為一種社會服務的活動。過去使用推廣名義來執行活動的各類工作中,其所表示的社會關懷仍存有不同層次的內涵,此反應出推廣的真正影響力,是依推廣者的社會關懷理念而有差別。所以,推廣者如何解釋和看待社會關懷,是推廣工作的關鍵要素。在現實社會上,弱勢族群常被認定為需要被關懷的對象,而經濟能力和社會地位是區分弱勢族群的依據。但在推廣者的看法上,知識不足或無效用的社會民眾才是推廣工作的弱勢族群,而多數人在人生過程中一直會是知識的弱勢者,因為,社會上的創新知識一直出現,另一方面,個人的人生不斷處於問題解決過程。當多數人皆是知識的弱勢者時,誰又能成為推廣者呢?早期推廣工作認為,擁有創新知識的人即可成為推廣者,不過,創新知識受時間和個人需要變化的影響,不易認定,此類號稱的推廣者,已不具實質作用。
很顯然的,只有不變的知識,才具有永恆被個人需要的機會,而推廣者應是可傳佈不變知識的先知。不變的知識是由永恆創造者所擁有,而先知的心是能連結到永恆創造者的全能本體,透過恩賜能力的學習,可認識並取得不變知識。所以,真實的推廣者是居於愛心,對全人類傳佈永恒的知識,使每個人能逐漸脫離變化的不安生活,而其社會關懷是超越時間丶空間和族群的限制。因為,在永恆的社會關懷中,推廣工作是無價的奉獻,沒有自我利益的擴張。現實上,這樣的推廣工作是無法被私利操作的社會所認識,也無法被接受而存在。可是,部分想認識和追求永恆的民眾,仍是先知的關懷對象,先知需要將永恆的知識傳佈給這些民眾,使這些追尋者能得到人生的改變,有豐足的生命歷程。所以,推廣者一直會存在於人間,是真實表現社會關懷的知識傳播者,更是傳佈永恆存在的先知。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黑洞

                  短詩集(二)黑洞

不是答案的典故
糾結著時間的謎團
停在天際
不理世間人情冷暖
曾有一刻
手握著創造的光
將暗黑釀成苦難深淵
匆匆離去
遺留未知的嘆息
啊!宇宙的遊客
命運是你遠古的宣示
告訴矇眼的人類
誰又不是誰

2017年2月11日 星期六

付託與農業團契

                 付託與農業團契

人和萬物是分別存在的個體,無尊卑之區分,但人有靈性可認識萬物的存在及可用之處,所以,萬物一直成為被人利用的個體。但為何人有使用萬物的權利呢?是誰宣示或賦給人類這種權利呢?從人類歷史記載上,所有文獻僅只説明萬物可用的事實,從未敍述人與萬物有互為主體的關係。所以,從古至今,人類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宣示,萬物是他擁有且可任意支配的所有物或財產。這樣的宣示表達,人類可以在自己的喜好偏愛決定下,任意操控改變萬物,而不必負責萬物真實存在和生存的權利及機會。簡言之,人類是以霸權來掌控萬物,以主人的身分來仼意處置萬物。長久以來,萬物在人類無止盡的揮霍下,已陷於失去真實本賦和永續生存的基調,其忍耐已到極限。近世紀以來,萬物開始反撲人類並尋求自身調整的機制已啓動,使得人類開始認識並承認萬物具有自身存在的主體性,而人類為了繼續生存的機會,是需要與萬物和諧相處並愛顧它們。所以,人類與萬物之間應具有能互相效力,有益於對方的契合關係,人類看顧萬物,使它自然長出被造的完美形象,有真丶善丶美的特質。而萬物以最好的本質提供人類生存,因此,人類也能表現出真丶善丶美和愛的品性。這樣的連結關係應是人類與萬物共處於宇宙的永續律則,是合乎被造的美好安排。
人與農業的關係應是人與萬物關係的延伸,特別是應用土地來耕作的農業,其完全是應用萬物的特質來產生農業產品。所以,在農業活動中,應將萬物視為自主生存的個體,農業生產者所尋求的,是合適取用萬物的成熟而可獻身之物。而農產品消費者為了生存需要,更要以感謝之心,來享用萬物的供給。不過,人有靈而有別於萬物,所以,人有更多能力可以做事,而在人與萬物互為主體的互動關係中,人可以更主動愛顧萬物,讓萬物可以生存在更合適的環境。友善環境農業就是因應愛顧萬物的理念而發展,其重視萬物自主發展的權利,也在取用萬物時,能遵守萬物的存在律則而更加愛顧它們。在友善環境農業內,人類不是用主權而是以受託之責來照顧萬物,並由萬物回饋感恩之物給人類,互助效力。所以,農業工作者應是一群具有愛顧萬物,願意為萬物的永續發展而辛苦勞動的人,他們具有神聖的任務,是個萬物的好管家。而在他們做好這些工作時,萬物能回報最好的禮物,不僅使人類得以生存,而且,更能認識真丶善丶美的本質,而有合適的生活。
基督信仰中,人與萬物皆是上帝所造,神更依自己的形象造人,且賜給神的靈,所以,人類能與神溝通,知道神的旨意,神因而託付人類看管萬物。做好管家的工作是人類的神聖任務,因此,人類是要更負責的看顧萬物,讓萬物維持著被造的美好。在這樣的思維中,農業就是一種付託的工作,與現代社會的托嬰相彷,農業工作者要細心依萬物的特性而陪伴成長,讓萬物在美好的本賦上展現完全。而在適當的時間,萬物會提供高價值的回應,使好管家得到豐足的生活。在農業工作者之間,因認知這種神聖任務,就能形成互相學習鼓勵的伙伴關係,也因在相同土地上耕作,就能生活在一起,而成為互相協助合作的自主社區。自主社區是有著生命共同體,一齊操作農業,維護環境,照顧家人,也共同盼望美好的人生。事實上,自主社區的生活者亦是視個人皆具主體性,努力學習友愛關係,使社區呈現萬事互相效力的自主行動。在友善環境農業為主的社區,工作者可從科學中學習萬物的物質變化律則,另一方面,則由真道中體驗愛的本質和力量。因此,在社區內的農業工作者可聚合成為萬物好管家的見證者,不僅在團體內有熱誠丶信任丶合作丶關懷和智慧的農業生產,而在團體外,則是社會民眾學習平等看待萬物的啓示先知。這樣的聚合就形成農業團契,而農業是受託的神聖任務則成為團契的核心理念,團契內,大家努力將農業表現出最完美的本質,也讓農業中的萬物永續自主。另一方面,農業團契也能由工作中得到智慧和成果,促使個人獲得合適的生活。在現代社會所強調的個人利益,無法直接成為農業團契的工作信條。基本上,它是由萬物的回饋而成為團契成員的恩典,使成員在實質上得到平安喜樂,不虞缺乏不足。
所以,付託和農業團契的存在息息相關。農業因人造科技的發展,已逐漸形成宣示性和既定性農業。前者視萬物(特別是動植物)為物體不需透過土地即可造出食品。而後者視萬物為自主主體,是以既定土地長出的萬物為恩典生活品,兩種產品被尊重的程度不一樣,而兩種農業視工作者的身分亦有不同。農業團契是為了後者的農業而存在,其農業理念丶工作方法,利益價值和對萬物的態度是依著付託的神聖任務而衍生。所以,此團契除了是為了維持成員的生活以外,更重要的是有責任完成被託付的工作,讓被造萬物的完美能永遠顯明,見證創造者的偉大愛心。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寒流

                 短詩集(二)寒流

休眠的情緒
被傷感凝結成冰
冷冷的望著虛空街道
輕喚沈默的冬日自白
這裡
熱情已煙消雲散
只有白髮歲月
靜靜圖抹相似的時間畫像
不再喧嘩
呆坐成為休養的藉口
在抖擻的盼望中
伸手祈求
片片陽光恩典
溫暖僵硬的靈
讓春日走入夢中
主愛乍現

2017年2月9日 星期四

永續與合適生活

                     永續與合適生活

在地球環境顯示已失衡的時候,人類為了自己的生存機會,也開始反思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啓動一些保護環境的作為。在食丶衣丶住丶行的改變上,有新的設計來減免破壞環境的機會。不過,在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仍是相持不下的主張中,維持兩者的有效工作成果,還是最被期待的調整目標。但是,這種進三步退二步的恩維,只不過是人類自我陶侃的遊戲,讓自己想像活在有道德的生活水準。實質上,在自我利益擴張仍牢牢存在於個人的生活原則時,人類生活仍還會以滿足個人慾望為主要訴求,而自我永遠大於他人或環境。所以,現在談永續不是僅只討論使用一些環保技術設備而已,其核心的作為應是人心的改造,讓人能完全羞愧於自我的霸氣野心,也不安於良心的缺陷惡行。在過去的論述中,人心的改造似乎已在各處或歷代中被提起,不同的哲學討論皆說明道德良心是君子的好行為,做好人是良善社會的民眾生活準則。不過,多數的言論,極少談到人類要做世上萬物環境的好管家,因此,所謂做好人,是在生活中,與他人不具紛爭,和平相處,而不是在內心中,個人與世界完全和好。事實上,人類歷史經驗顯示歷代戰爭紛亂不斷,暴力欺壓惡行不止,社會上普遍缺乏良善友好的人際相處關係。個人要做好人已成為唱高調,因為,在多元觀點主張的宰制下,已沒有好人的絕對主張和價值敍述,所以,好人是不存在,只有各說各話的自我圖像。而當個人已僅要求自我權利的擴大時,他人的存在就被模糊,環境更不被注意。
當永續是以人心改造為核心內容來運作時,其應先改造人的經濟心,使人認識不奢求的生活作為。不奢求是指人在求生存的需要時,個人所應具有的合適勞動丶生産和消費行為,而合適是在個人取得所需時,兼顧他人和環境的合適存在需求。個人要能表現不奢求,就要先認識他人和環境的合適存在是什麼,而在共存共榮的包容下,讓個人與他人及環境和平相處。所謂合適存在是指不違反上帝的律法和道的存在,形式上,此存在是以真丶善丶美和愛而顯現。簡言之,不奢求就能實在的表現出真丶善丶美和愛。而當出現真丶善丶美和愛的徵象時,它必有不奢求的心在作用。在生產上有著真丶善丶美和愛,就會出現配合良好環境產出的物品,此物品具有互相效力的作用,有益於人類和萬物,是美的展示品,悅人耳目,同時,也能使人丶萬物和環境和諧共處。在消費上有著真丶善丶美和愛,就會出現真實的消費物品和關係,有公平交易丶合宜價格丶美感交流丶關懷照顧及完全的消費良心和自制。
永續是存在於每個人有合適生活的基礎條件,而個人要有不奢求的心丶能依上帝的律法和道來做事,才有合適生活的表現機會。洗清個人的原罪,才能開放自我的界限,而容納他者成為共同生活的伙伴,同享上帝所賜的資源恩典。所以,永續中的合適生活是具有永恆價值,是上帝所認為是好的生活。相信上帝,跟隨耶穌的基督信仰,可使人心改造,讓人有不奢求的心,應是認同永續,表現合適生活的最好見證者。

2017年2月8日 星期三

觀點轉化和心靈呼召

                   觀點轉化與心靈呼召

個人生活中,學習是改變的前端要件。就一般學習發展的簡述上,在系統性刺激反應經驗連結或頓悟思維的過程,即在進行學習。前者容易由觀察儀器而了解學習現象,而後者是個人在情境變化中,內在認知的解構和再建構,其是全貌性的整合創造,難以詳細的外在測量。所以,頓悟思維的學習成果不易預測,常超出個人的想像,甚至於有奇異而另類的學習結果。在平常社會團體,會看到某個人突然改變觀點,長久的偏差行為也立即調整歸正。有些人,在聚會中,也會有某種決志,要做一件過去從沒思考過的工作活動。這樣的學習現象會被現代社會認為是個人創造力的來源,是有利於社會的改造。成人教育的論述中,當情境是一種壓迫結構,讓個人陷在沈默文化裡,背負著貧乏困苦的重擔。這時,有批判行動被提倡時,頓悟學習就是觀點轉化,使被壓迫者能立即認識自我的真實身分,而有解放的動力,使個人離開原有被視為命運的苦難綑綁。世俗社會裡,批判的提倡常被認為是來自智慧的先知,不過,智慧先知的認定一直混淆在不同哲學流派的立場,成為各說各話的爭議。誰是真實的解放者,能引起批判行動,仍是社會民眾中的疑問。所以,現代社會的民眾渴望追尋智慧先知,期待能觀點轉化而脫離壓迫的世俗環境和困苦人生。
在基督信仰中,所有的智慧來自上帝。上帝清楚人類的原罪造成世間生活的壓迫結構,而個人要從壓迫結構中得到解放,則要認識自己的罪,加以清除。但人類已背離上帝,不知自己生活在罪的壓迫中,所以,上帝要呼召先知來敎導個人,能反思批判自我,有觀點轉化的機會,使個人脫離罪,而有新造的生命。上帝透過聖靈來呼召先知,啓示先知的智慧,使先知能清楚上帝的旨意,努力在民衆中傳講神的解救恩典。但是,個人除了要先聽懂先知所傳講的訊息以外,也要有聖靈的感動和接觸,使個人的心靈空間完全開放,良心啓動,讓對話丶討論丶批判丶綜合評估能自由發展,而後,在耶穌救贖神蹟的信心中,完全轉化舊有思維,重新形塑新的生活信仰。所以,不是聽到先知的訊息,個人就能觀點轉化,而是要有聖靈所施給的心靈呼召,才能有頓悟的學習翻轉機會。新思維的創造,不是偶然的,在超經驗信仰的學習上,沒有系統性的計劃安排,完全依靠個人虔誠的信念,仔細昤聽聖靈在心底的呼喚。有一煞那,認知結構就完全重整,讓生活有全新的解釋和方向。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真實敎育和生命淬煉

                    真實敎育與生命淬煉

世俗生活中,教育常被認為是為了文化傳承或是引導個人發展的工作,但兩種功能皆是有所限制,前者受限於現代文化的不穩定性,而後者則是面臨人生的有限性,所以,現代敎育的實際作為逐漸偏向可期待的實用目的,這樣的敎育做法,使敎育工作無法顯示具有長遠或永恆性的目標價值。現實社會上,教育已被訓練取代,成為宣傳或宣示性的名詞,聊甚於無的工作。不過,僅以訓練來發展社會文化和個人能力,其結果是將社會和個人更壓制在有限的人造環境內,尋求短暫的滿足和報酬。因此,訓練使個人更窄化人生的理想邊界,只活在可數算和可操控的例行活動裡,這樣的生命歷程,無法產生特別的生命故事,無法顯示來一趟人生的豐盛價值。所以,就追求生命價值的目的而言,個人還是需要真實敎育,而此真實敎育是能使個人超越自我界限,認識永恆的真實發展(authentic development),學習愛人如己,精熟恩賜才能及經歷生命的淬煉。
在現實社會上,真實敎育難以出現,是因為在世俗的敎育上,敎師皆不是永恆真理的創造者,甚至於,很多老師皆不認識永恆的存在和價值,當然,他們就無法敎導永恆,而觸發個人產生真實發展。在基督信仰中,耶穌就是真理和生命的道,所以,耶穌的教導能使人完全認識到自我的限制丶生命的真實意義和永恆的價值。不過,耶穌的敎導是要跟隨者學習祂,背上十字架,而在不斷的困難挑戰中,真實獻上自己的一切,追求永恆的冠冕。在過程中,真實敎育就是讓個人淬煉自我的傲慢丶貪求丶不實丶欺壓和懦弱,使個人逐漸學習真丶善丶美和愛的真實本質和表現。而敎導者則是能成為學習者永遠的陪伴,可以不斷支持個人的人生經歷,使個人走向永恆生命的未來。所以,真實敎育也是有盼望的敎育,這是個人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終極解釋,但個人需要引導人生走向成熟的真實敎師,祂就是耶穌,是真理丶生命和道路的啓示指導者。

2017年2月6日 星期一

閲樂

                    短詩集(二)閲樂
有一天
書本躺在音樂中
張開惺忪的眼
向文青的歲月問安
手便握著溫暖的心
綴著銀耳露
讓寧靜恩典歸位
這時候
現代的詞彙已窮盡
就叫做休閒
讓生活停頓片刻
不再記住過去
下雨的寂寞
少年的夢

2017年2月5日 星期日

血緣與愛的恩典

                    血緣與愛的恩典

世俗生活中,個人可以建立各種關係,但少數幾項關係不是個人意志能創造或改變,而是既定且無法改變的關係。個人可建立的,是一種宣示性或約定性的關係。而個人無法創造卻擁有,並且無法改變的,則是一種既定性或自然取得的關係,因為血緣而產生的家人關係是最典型的既定關係。上帝造男又造女以後,給予男和女有著婚姻的恩典並組成家庭,男和女在家庭中就結合而能生養子女。如此,在家庭中的個人,就有親子和兄弟姊妹的血緣既定關係,這種關係跟隨個人的一生,永遠無法抹去改變。在家人關係中所表現的愛,雖是擴展到未來社會關係中,朋友之愛或男女愛情的基礎。但是,此類由血緣衍生的愛,原始本質上,就蘊含可犧牲自己而不求回報的情意,此種情意是會自然流出,而不是個人刻意去製造表現。所以,這樣的愛是超出人類意志的掌控,是上帝造人時所賦給,人無法奢求,也不能拋去,它永遠存在於家人關係中。在個人一生中,因為原罪的作祟,家人之間可能出現不良關係,使得親子分離或心生怨恨,但在任何時候,血緣衍生的愛永遠存在,仍會持續的搖動個人的思念,使個人重得家人的愛。
血緣關係的愛是上帝所賦給人類的恩典,它不同於人類在社會關係所創造的愛,因為,人類所創造的愛是約定的,某種契約下的行為,所以,會因人心的改變而減少或消失。但上帝所造的血緣關係的愛,是既定的,永不改變。個人在一生中,因為有家人的愛,才能學習到付出而不求回報的品性,或是體驗真實奉獻犧牲的感情。在聖經故事裡,描述一個浪子,年輕時,要求父親分配財產,並帶走自己的所有,遠走他方,頹廢過日,而在耗盡錢財後,無法過活,便想再回家依靠父親。在兒子回到家的時候,父親雙手擁抱他,慶祝他歸回,這是血緣關係的愛讓父親有著永遠等待的盼望。現實生活上,個人會有家人的血緣關係,而在靈性上,則另一種屬天的血緣關係存在於上帝和人類之間,因為,上帝是創造人類的天父,人類則是上帝的子女。所以,上帝愛人類是永遠存在,不會減少或消失,人類也無法自行除去這種血緣關係。當人類背離上帝,流落到地上,勞苦過日時。上帝仍然愛人類,透過耶穌的贖罪祭,人類得以連結耶穌,而重回上帝的家園。人類同時有屬地和屬天的血緣關係,使人能經歷永遠不消失的愛的恩典,這是何等珍貴的寶貝,而現在,上帝正以諄諄的愛呼喚祂的子女回家,在等待家人重見的喜樂。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工作價值與神聖任務

                     工作價值與神聖任務

工作包括職業性和生活性的活動,前者是有報酬丶有限定目標且具專業要求的活動,而後者則是自由而依個人興趣或環境需要所做的活動。所以,人生的全程幾乎都在做工作,個人對工作的價值觀就直接關係到人生意義的詮釋。基本上,工作價值愈具永恆性,就可使工作活動持續進行,相對的,工作價值具實用性,則在實用功能不顯著時,個人就會停止該項活動。最常被提及的是從固定工時的職業工作退休以後,多數人就停止該項工作,使過去數十年的工作活動,只成為渡過人生時間的一項例行生活安排,最後則是以回憶來收場。而當個人離開職場工作以後,才開始思考要做那些生活工作活動,常會有不知所措的困擾,使自己茫然的過日子,不知未來的人生意義是如何。當進入老年以後,才開始覺得日子不好過,人生意義失去價值,那是很令人傷感喪氣的事情,這樣的心情也常會抹去過去在職場工作上所經歷的事蹟價值,讓人惘然於全部人生的奮鬥意義。另外,部分人將前半段職場工作的努力,認為是為了讓子女能達到自己期待的社會地位和成就。所以,在退休後,每天的工作就是緊盯著子女有否達到預期的結果,子女的表現成就成為自己人生的最大意義,而當子女沒有依自己心願而有期待工作丶婚姻和生活行為時,其人生意義就無法解釋,每日的生活就索然無味。
個人的人生是獨一而特別的,它應有完全人生意義的解釋。而具有永恆性的工作活動是展開完全人生的重要條件,努力學習和深入參與這類活動,是智慧的人所當做的事。永恆性工作活動是內含著上帝的律法和道的工作,它啓示著真丶善丶美和愛的本質。所以,不論社會上那類工作,在內容上或工作態度都能表現出真丶善丶美和愛的具體成果或現象,那就能被持續運作一生。在現實生活上,個人需要能有執行某些永恆性工作活動的能力,也即是要有表現真丶善丶美和愛的素養,這些素養可在一生的任何時間來學習,更早來培養這些能力,就愈有利個人參與永恆性工作活動的機會。個人的職業工作上,若能顯示出真丶善丶美和愛的特徴,就能一直延續到退休後,還是能以生活性工作活動形式而運作。所以,個人要追求完全的人生,就需要在人生中努力做好永恆性工作活動,不論在職業性工作或生活性工作期間,直接發展出永恆性工作活動是最佳的選擇,另一方面,則儘量將實用性工作活動轉化為永恆性工作活動。當然,在現實人生中,個人還是會有執行實用性工作活動來解決現況問題的需要,但要同時維持幾項具永恆性工作活動,如此,才能確實讓個人得到一生合適而有意義的生活。社會上的繼續敎育工作,應多開設增加真丶善丶美和愛的素養敎育活動,使社會民眾(成人)能有效參與永恆性工作活動,而有個人滿足的人生。
在世上做真丶善丶美和愛相關的永恆性工作活動,是想要獲得永生恩典的神聖任務,在人有原罪時,是不易做出完全的神聖任務。所以,人要悔改,要清心成為新造的人,才能學習和認識真丶善丶美和愛的本質,當個人仍有擴張的功利慾望時,就常會偏向重視實用性工作活動,無法做永恆性工作。所以,人生的意義即在執行神聖任務上可顕示出來,而神聖任務的完成,則是個人要一生持續的做好永恆性工作。基督信仰中,神聖任務即是要做好愛鄰舍和傳福音到地極的使命,這是基督徒的永恆性工作活動,也是最主要的工作價值。

2017年2月2日 星期四

人生的需要(苦難篇)

                  人生的需要(苦難篇)

伍丶超越苦難
一丶苦毒洗清
苦毒是來自由內對外的嫉妬情怨,和由外對內逼迫欺凌所積累的心底恨意,它隨時引發對人對己的傷害,這些傷害影響個人身心健康丶生活安寧和平安喜樂的恩典。從現實生活上可了解,人的一生中皆有苦毒,所以,苦毒不是隨機的惡念惡行所造成的,它是因人具有原罪所衍生。原罪中內含的自我利益追求會使個人在得不到期待財富資源或情愛時,便由妒生恨。另一方面,則是個人受到別人暴力逼迫而有苦難,便心生苦毒恨意。因此,完全的人生不應有苦毒,它會害己害人,使生活永遠處在哀怨恨意的不安寧日子。在面對這種苦毒處境時,有些人會使用報復手段來強奪或回報他人,但其結果常只加深苦毒,讓心裡煎熬更延長。苦毒是長時附隨在個人身心的惡靈,僅靠個人力量是難以驅除,根本上,洗清原罪,才能除去苦毒。
基督信仰中,洗清原罪是需先相信耶穌的道和復活事實,而後在認罪施洗中,得到上帝的赦免,有淸白的心靈,使自己開始走義人的路。這樣,苦毒就逐漸遠離,不再成為不安生活的根源。而在原罪得到赦免以後,聖靈就來到心裡,使個人有憐憫的心,對人有愛,能赦免他人的惡。這樣,不會有報復傷害,個人更能解放綑綁的心靈,讓平安喜樂進來,獲得最大的自由寬容。人生需要洗清苦毒,才能得到喜悅的日子。
二丶消除惡習
人生中,因為工作丶家庭丶社區環境或社會風俗潮流的影響,個人會養成積久成習的偏差嗜好或行為,這些惡習會不利身體健康丶心理平和、社會關係丶家庭和諧和工作成就,甚至於破壞環境和社會安寧。很多惡習的生成是因為個人違背上帝所造的美好律法和道,在不順著自然律則和合適關係的生活作為中,個人固執或偏愛的作祟,會長期養成僻好或惡習。個人是不易發現或反省自己的惡習,在原罪的驅使下,好逸惡勞丶貪涎取巧丶奢求浪費丶嗜好成癮和虛張作假皆成為長期的個人習性,侵蝕身心,使生活遭遇困難和苦痛。個人對自我的偏好堅持會繼續讓惡習存在,難以消除。所以,惡習常成為個人的生活作為,使個人的苦難生活問題一直重複出現。
惡習也是因原罪的本源而產生和繼續存在,洗清原罪才能完全消除惡習,也只有透過耶穌的道和聖靈協助,個人在新造中才有此除掉惡習的能力。在實際生活中,有人在受洗後,就有奇蹟式的改變,使原有粗暴的脾氣和家庭暴力不再發生。聖經中敍述許多人聽完耶穌的道,就可以改掉貪求搶奪他人財物的心,立刻誠實公平的對待他人。這樣的改變,無法由人的力量來促成,只有倚靠神的恩典。因為,人不能的,神都能,祂是全能的創造者。人生需要消除惡習,不要讓惡習耗費人生大半時間,使個人一直困在苦難的糾纒。相信耶穌,祂就能助人根除惡習。
三丶病厄恩臨
老病殘是人生常見的困苦,人類離棄上帝以後,有死亡,也有勞苦病痛,這些病痛是隨著老化而逐漸增加。世俗社會雖有科學的協助,但成效仍有限,而科學技術的改變,更産生新問題,使生活環境劣化。所以,病厄無法免除,個人只能面對接受,希望能減輕病厄的痛苦程度。從生活經驗中,病厄雖是大家希望逃避的事情,可是,某些人在病厄中,卻有重大改變的機會,使人生完全轉向。病厄可能來自個人生活背離上帝創造的美好律法,所以,身心發展有所扭曲失調,長期累積的症狀就會引發各種病態。另一方面,病厄若來自於未知的原因,或是先天遺傳,其就超出個人能事先預防的情況。世俗生活中,病厄只能依醫療系統的協助解決,而此系統也只能使用有限知識技術和設備來操作。因此,超經驗能力也常被期待來解決病厄問題。
基督信仰中,病厄無法避免,個人只能禱告,祈求主施恩,帶領走過這苦難過程。在上帝的恩典中,能差遣更多天使來醫治丶安慰丶協助和陪伴,使個人對病厄不再有恐懼丶不安和難過的心情。病厄的苦難也能讓個人經歷超出想像的上帝施恩作為,和與上帝同在的親密感受,使個人更能加深信仰的敬虔和跟隨耶穌的心志。個人在病厄中所得到的經驗認識,更能成為他人的祝福,在更多時候,幫助别人渡過相同的病厄苦難。每個人皆希望人生中不要有病厄,但在無法避免時,上帝的恩典能平安帶領敬虔的人走過死䕃幽谷,而使病後的生命更加親近上帝,而有更積極的生命力量。
四丶逆境扶持
世俗生活中,不順利的事情時常發生,不論在工作丶家庭丶人際關係及個人身心狀況皆有困難和阻礙,使得個人處在危險丶恐嚇丶暴力丶爭執和孤寂的絕望情況。個人所遇到的災難和困境,很多時候是因他人的外在壓迫而產生,當壓迫而使個人貧乏無力時,社會上有一些支持系統如家庭丶政府及社會救助組織可以來協助問題解決,但在現代社會中,家人易於分散,政府缺乏公共資源,而社會組織亦有資源不濟的問題。因此,社會支持僅能短暫協助,而且,偏向物質資源的救助,對個人心靈情緒和精神的安定鼓勵,還需要超經驗力量的支持。
在基督信仰中,讓相信的人能直接感受到全能上帝的同在,個人並不孤單,在禱告時,可以將自己的遭遇向上帝傾訴,將自己所背的重擔交託給上帝。個人在信仰團契裡,也有主內弟兄姊妹的支持,互相幫助及禱告。上帝的扶持是無窮盡的,而且更給人力量去改變自己而越過逆境。很多時候,逆境是上帝要焠煉蒙召民眾的能力和心志,使個人能做出更突破的努力成果,也能使個人學習謙卑,培養勇氣毅力,而有永生的盼望。



2017年1月31日 星期二

人生的需要(恩賜篇)

                  人生需要(恩賜篇)
肆丶恩賜之光
一丶忠心跟隨
在生活中,不論是在工作或其他組織場所,跟隨優秀領導者來做事是普遍發生的,但環境和領導者的改變就會影響是否繼續跟隨的問題。在現代變化快速的情形下,能長期且忠心的跟著特定領導者,已非常少數,因此,個人的人生際遇會被認為是隨機發生或是隨緣發展。在少數非常獨特的工藝生涯領域,仍可看到忠心跟隨的後輩,其主要存在的背景常是領導者或敎導者有高深不可測的知識技術素養,或是因為所從事的工作是具有非常神聖的價值。從現代主義的想法,領導雖也是管理的重要工作,但偏於情境領導的主張,認為每個人皆能當領導者,所以,長遠的忠心領導就更難發生了。相對的,在相對價值普遍存在的現代社會,跟隨他人成為不具特別意義的一般社會行為,僅常發生於較不具主見民眾的心態習慣。
當個人相信上帝的存在,也相信上帝創造人類,有祂偉大計畫時,世上的所有領導者或曠世巨作皆無法比較。因為,人類社會的任何個人在宇宙中是何等渺小,而上帝又是宇宙的掌管者。所以,當個人想要在人生中達到一項偉大而有價值的工作目標時,選擇做上帝的工作應該是最具實際的行動。不過,上帝的計劃深不可測,祂派愛子耶穌來世間進行救贖工作,耶穌成為基督,指示世人成為祂的跟隨者,來完成上帝的旨意。因此,跟隨耶穌並學習耶穌的榜樣,是個人參與上帝計畫的具體行動,而且是以一生的時間來相隨。在面對一位信實丶公正又有愛心的全能上帝,個人能忠心跟隨是一種尊貴的榮耀,也是一項特別的恩典,不是每個人皆能被選定為跟隨者,因為,個人需能被聖靈感動,悔改而成為新造的人,才有清新的心與上帝連結,聆聽到上帝的旨意,知道上帝要個人所做的事。在世俗人生中,能認識上帝且參與祂的偉大事工,而個人能成為上帝的忠心跟隨者,是有福了。
二丶恩賜能力
能力是被現代社會所重視的個人生活需要,而針對不同工作或活動,需要的能力是不大一樣。個人能力極大部分是由學習所發展,學習機會和效果就影響到能力的獲得。在社會生活中,個人的學習深受社會的影響,社會所看重的價值和創新技術常成為多數人選擇的學習內容,所以,個人具備優秀能力,是為了做好個人所從事的工作和生活活動。不過,現代社會的工作和生活環境一直在改變,個人就需要不斷學習新能力。而在實際使用上,舊的能力常失去效用,使得個人能力無法累積,或是無法長期使用特定能力。另一方面,個人能力若僅是增加自己的利益,對社會的貢獻就較少。較好的個人能力發揮,是能一直厚實對社會有所貢獻的特定能力,且在人生中將此能力發揮極致。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對每個人皆有其個別計劃,祂賜給個人不同的能力,使個人能參與上帝的工作。而個人的恩賜能力是最適合個人來表現,其表現成果能達到超出個人期待的水準,其對社會的貢獻也最大,更是榮耀神的最好作為。所以,認識和確定個人的恩賜能力是需要的,對於多數的父母而言,在禱告中尋求聖靈的協助,讓自己能不在意社會所追求的功利價值,而是更清楚明白上帝所賜給子女的能力,協助子女發展此恩賜能力,使子女日後能在社會做光做鹽,表現出最令人敬仰的工作成果,同時,更能在社會中榮耀上帝的名,將福音傳到地極。所以,恩賜能力是上帝所特別給個人的,此能力可使個人在人生中更輕易得到成就感,不怨煩辛苦,能努力不懈,愈工作愈快樂。它更能使個人發揮最大的社會貢獻力量,增加社會福祉,讓更多民眾得到福音的恩典。
三丶偉大同工
在社會生活中,工作一直是個人花費最多時間的活動,它影響整個人生面貌。所以,選擇做什麼工作應是個人很重要的決定。不過,多數個人所做的工作常依社會工作市場的變化而調整,所以,個人是在有限工作機會中選擇自己想做的工作,此類工作就不一定是個人能力最適合從事的,也因此,個人常會想要改變工作。實際上,每種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丶身心條件和社會要求皆不一樣,
對社會的影響也不同,其可能形成不同的工作地位,而使工作者獲得不同社會權力和利益。所以,可以取得高社會地位的工作,成為社會民衆的所愛,大家競爭搶奪,也使很多人用大量人生時間來追逐這些工作機會,結果常是無效和失望。實際上,選擇個人最能發揮成就的工作才是人生最需要的事,這種工作雖不一定是社會民眾所偏好追求,但卻是最有益於個人人生的實質幸福。
在基督信仰,與上帝同工是最好的工作,在聖靈的啓示內,個人能在不期而遇的安排中,發現個人最想做的工作,而後自然的投入工作環境。耶穌給門徒最大誡命是除了要盡心盡力盡性愛神以外,也要愛人如己。而最大使命是傳福音到地極。所以,人生的最好工作是與神同工,且做愛人傳福音工作。這是一件可以做一生的事情,而且可以在不同處境來進行。當個人依恩賜能力來選擇任何一項工作時,他就能同時在此項工作上表現愛人如己,且能傳福音。這是上帝所賜的恩典,使個人在相信神並受神呼召以後,能喜樂工作,且有福氣參與偉大的聖工,而帶來積極和活躍的人生。
四丶全能改變
個人在人生過程中,會因生理或學習原因而改變,特別在遇到各種困難而需要解決問題時,更會想改變自己來面對未來的挑戰。不過,個人透過學習而逐漸形成的個性丶習慣或價值信仰觀念,就不會輕易改變,特別是年紀更大或更老以後,更是扶古守舊。所以,不改變就無法解決新問題,甚至於不改變就會出現問題。但就個人能力而言,要主動反省自己的惡習或缺點是不容易,常看到的只是略為反思一些小毛病,無法完全痛改前非。多數的個人問題常被認定為不可能改變,這使得許多人一生皆在哀怨丶嘆息丶失志或作惡。就人類具有原罪的本質上,個人是不斷會有作惡或徧差作為的想法,所以,個人的改變也只不過是暫時的修正,終究還是會再回復不良的作為,而使問題更加嚴重。
完全的改變需要去除原罪,成為新造的人,才能有全新而更美好的人生,使問題不再出現。在基督信仰中,只有三一真神才具有赦罪和全新改造人的能力,但基督的全能改變恩典,只施給相信祂的人。所以,人要得到平安喜樂的人生需要先認罪悔改,相信耶穌是基督,祂死裡復活,並能赦免人類的罪。這樣,全能改變就能發生在相信者身上,使他有能力完全改變惡習和劣性,而有全新正向積極的生活。人生中有改變不可能情況的奇蹟,此奇蹟皆是來自神所施作的全能改變。
五丶機會恩典
人生中很多機會可以表現自己的能力來愛他人和貢獻社會,在不同年齢丶工作任務和家庭週期中,個人可以接觸不同對象和社會團體,讓自己能更開放心胸來協助他人,參與社會的改善。當個人能跨越自我利益取向的限制時,就可更自由做自己最合適的愛鄰舍活動,讓心裡能一直維持積極熱心的生活態度。實際上,個人要能盡力做社會公益的事,是一種恩典機會,它常是心靈被感動所產生的神聖任務,讓自己全然忘記自我的要求,而全心注目到他人的苦難和貧乏。這種機會的發生需要超越世俗價值的觀點轉化,但很多時候,這樣的觀點轉化會被認為是偶然的決定,而不被重視。做善事就變成生活中一件得到功德的隨意事件,不是改變人生的開始。
基督信仰中,成為新造的人,就是要依大誡命和大使命來努力工作,而每日皆有機會來傳福音。傳福音是神所賜的恩典,受到神呼召的人,會在內心一直燃燒積極行動的熱情,不論在任何時候或環境皆能全力投入工作。這樣的行動是一生的事情,不會停止。所以,把握任何機會來傳福音不是責任義務,而是在神滿滿祝福下所賜的機會。個人無法強求機會,因此,不是任隨自己的意志暴力就可發生,也沒有預先設定的目的。因為,傳福音是神要做的事,當聖靈啓動時,人的心被融化,機會就顯現,任何人皆可成為傳福音的使者。把握這些傳福音的機會,是生活中最愉快的事。

2017年1月28日 星期六

愛的晚餐

                   故事集(七)愛的晚餐

阿麗常在等待晚餐時間,那是每天最快樂的時候。哥哥姊姊出生以後,媽媽就不再工作,全心在家裡照顧家人。隔了很久,媽媽才生阿麗,所以,全家的人都很疼愛照顧她,也喜歡聽她講話。每天晚餐,媽媽皆會煮一道阿麗愛吃的菜,擺在她的面前,所以,阿麗總是高興的把晚餐吃光光。吃完晩餐以後,大家一面吃著水果,就會聊天,這是阿麗最高興的時刻。今晚,她剛吃完一半的香蕉,就急著説"今天真好笑,阿立只是拉著阿秀的手,阿布就在走廊上一面敲著水桶,一面大聲喊著,"阿立喜歡阿秀,阿立喜歡阿秀"。一堆臭男生就跟在阿秀後面,也喊著"阿秀新娘來了"。阿麗説到這裡,有點生氣,就對著媽媽説"媽,妳知道,阿秀都快哭出來了"。媽媽聽了以後,就溫柔的問她"那妳有沒有幫忙阿秀啊!",阿麗馬上回答"有啊!我拿掃把趕那些臭男生"。這時候,讀國中的哥哥在旁邊揷嘴説"笨蛋,喜歡女生,就要對著女生笑一笑就好,怎麼可以在同學面前公開拉手"。阿麗聽了哥哥的話,就一臉擔心的問他説"那阿布天天對我笑,是不是喜歡我了",哥哥一下子也不知如何回答。讀高中的姊姊就笑著説"你們這些小蘿蔔頭,天天講男生愛女生,我告訴你們,像我們高中生了,男生愛女生的話,就會把愛情的信偷偷放到女生的抽屜內,不會讓别人知道"。姊姊剛講完,阿麗就叫起來"偷偷的,為什麼你們大男生要偷偷的喜歡女生"。姊姊也大聲回話"就是不好意思嘛!"。阿麗愈來愈不懂哥哥姊姊講的事情,她轉頭問媽媽"媽,爸爸什麼時候開始愛妳",阿麗的問題也引起哥哥姊姊們的興趣,他們也好奇的問"是啊!什麼時候"。媽媽轉頭看著爸爸,笑著説"我們啊!小時候就是鄰居,可是學校規定男生不可以説愛女生,所以,我從沒聽爸爸説過"我愛你"。但是爸爸常到我家來做功課和讀書,我們就會一齊愉快的聊天,就這樣,我們一直聊天到長大,有一天,爸爸就跟我説"我們永遠在一起,好嗎!",媽媽答應了。就結婚,生下了你們"。哥哥姊姊聽到這裡,就一臉不解的問"聊天,妳跟爸爸就這樣一直聊天,然後,就結婚,真不可思議"。阿麗更不清楚聊天跟男生愛女生的事情有何關係。但她微微覺得爸爸是愛媽媽的"。媽媽看著他們一臉疑問的表情,就笑著説"所以,媽媽要準備好吃的晚餐,這樣,你們都會想回家吃飯,我們一家人就可以有時間聊天,就可以知道誰有快樂的事,或是今天誰有難過的事情,然後,把這些事情互相講給大家聽,就可以互相鼓勵幫助,這不是很好的事情嗎?這樣,家裡不就有愛心了嗎?"。阿麗聽完媽媽的話,有一點明白"愛就是要聊天"。媽媽突然轉頭問阿麗"阿麗,妳愛天父嗎?"阿麗點點頭,媽媽就説"那就要跟天父多講話哪"。阿麗有點疑惑的說"那我要跟天父講什麼呢?"這時,爸爸在旁邊輕輕的講"阿麗,妳可以在禱告裡跟天父講話啊!,就像在晚餐時,妳想講的話,都可以跟天父説"。聽完爸爸的話,阿麗心裡就決定,下星期的主日學,她要禱告,要跟天父講話。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過年

                    短詩集(二)過年

無知的歲月
在線上留著點
欣然向命運宣示
不再後悔的明日人生
翻轉間
末頁的青春躍出
成為嬉戲的精靈
歌舞著歡慶的眼神
所以
不必再採買時間
那永恆已施捨片刻
使貧乏化成豐足
讓寂寞印在遺忘的過去
張開平安的手吧
恩典已來臨
盼望的你
可否綻出笑容

人生的需要(喜樂篇)

                      人生的需要(喜樂篇)

參丶喜樂恩典
一丶財富榮華
財富榮華是多數人在世俗生活中,最容易反應的需要,它能成為個人一生追求的主要標的。財富指的是經濟能力,而榮華是社會地位權力,基本上,這些財富榮華皆是相對價值的比較,在不同空間(社會)和時間存在著差異性,因此,某個人所企求的財富榮華可能隨著社會和時代的改變而失去意義。也因為個人人生的有限,財富榮華只能被短暫使用,而如何將財富榮華保留給下一代,則是另一項衍生的個人需要,但其效果仍是有限。由於財富榮華是各個社會所認定,大都以較稀有的資源來定義價值,所以,財富榮華常是透過競爭,在得勝後而取得,使用各種方法來得到競爭優勢則成為個人需俱備的能力。而在自我利益大力擴張的惡念作崇下,巧取強奪是人類歷史上最明顯的表現方式,其結果是造成一人奢華,萬人貧乏。在現代社會中,可看到財富榮華集中在極少數,而多數民眾是糊口渡日。另一方面,擁有財富榮華的個人,也常是憂慮不安,寂寞空虛和心煩。
從世俗社會所宣示的財富榮華可看出,個人在人生中所擁有的財富榮華是人類社會所創造產生的,它是不定和虛空,只能給予暫時的歡喜和滿足,無法永遠留存。基督信仰認為除了人類自己所創的財富榮華以外,還有上帝所創的財富榮華,它存在天上。個人要獲得天上的財富榮華是要先去除罪性,並跟隨耶穌成為義人,在世上作光作鹽,努力做出榮耀上帝的愛心果實。而在最後的審判中,可得勝利的冠冕,財富榮華就自然俱備。在此努力中,沒有傷害丶壓迫和搶奪的惡力,而只有施給丶幫助丶分享和惻隱的愛心。所以,天上的財富榮華永不毀壞損失,也不被偷竊,是永遠的寶物,價值長存。從永恆生命而言,天上的財富榮華才是個人最需要的。
二丶幸福滿足
幸福滿足是個人主觀對美好生活的判斷,所以,同一種處境,每個人的幸福滿足反應不盡相同,因為,幸福滿足的判斷是依據個人的幸福想象和期望。在世俗生活中,個人的需要皆可能是幸福的期望,是依不同的人生階段而改變,基本上,會由物質需要逐漸擴大到精神需要。很多時候,物質需要的期望很大,個人就會一直以物質的獲得為主要的幸福來源,而在個人相當滿足於物質需要後,才會開始追求精神層面的幸福。不過,個人對不同需要的認識程度也會影響追求不同層面的幸福,因此,不認識精神層面的意義和價值,也就不會追求精神層面的幸福。相對的,個人同時擴大要求滿足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就會混亂幸福的追求,使個人䧟於無法真正享受幸福的困境,心裡不會平安喜樂。
另一方面,世上也存在著個人要獲得幸福滿足,卻造成别人會痛苦的不道德行為,這樣的個人幸福追求,反而增加社會的混亂。
完全的幸福滿足是個人具有平安喜樂以外,更帶給別人充分的恩典,使個人在生活中能與他人共享美好的時光。但是,個人若不去除心中的自我利益和惡念,就不易達到完全的幸福滿足,其幸福滿足是短暫且容易變質為空虛怨懣,使個人常處於失落愁悵中。只有個人學習耶穌的愛心,將人生的需要設定在神所賜的精神食糧丶永不口渴的飲水丶無盡的平安和永恆喜樂,完全的幸福才可能被期待和滿足。比較上,天國的幸福滿足是無窮無盡,福杯滿溢,而地上的幸福滿足是片面零碎,難於完整體驗。所以,智慧的人,是在追求屬天的幸福滿足,永不疲乏。
三丶平安喜樂
世俗生活中,一般民眾認為沒有苦難,就有平安喜樂,所以,期待事事順利是每日必要的。不過,事實上,極多數人難以避免不順利的日子,因此,平安喜樂似乎變成可遇不可求的盼望,常成為向超經驗力量(神明)請求的施給。從基督信仰而言,人因有罪,受自我利益的惡念所挾制,所以,不易與外在人事共享利益成果,無法避免與他人及環境衝突,終日面臨積怨仇恨處境,心情就難以平靜,無法平安渡日,喜樂難以到來。另一方面,而當個人對外界事物沒有企圖心時,又會產生空虛丶失落或鬱卒的難過心情。因此,平安喜樂不是人類本身能力可以自行取得,它是上帝所賜的恩典,是來自上帝對人類的憐憫和愛心。
個人要能得到平安喜樂,是要先有上帝的恩典,而個人要有上帝的恩典,就要先認識上帝,與上帝和好。但在人仍是有罪性時,是無法與上帝連結,而只有透過耶穌消除罪以後,人才能直接向上帝禱告,盼望上帝賜下平安喜樂。在基督信仰中,世間仍是有苦難的,而平安喜樂不是在苦難消失後才出現,而是個人在面對苦難的時候,上帝的保守能帶領個人渡過苦難,讓心裡存有平安和感謝,也在苦難過後,有蒙受恩典的歡欣愉悦。而基督信仰更有永恆平安喜樂的應許,它是人類最需要的盼望。比較上,世上的平安喜樂只是苦難後暫時安慰,得到天國的平安喜樂才是個人的最大恩典。
四丶寛心自由
生活中能得到自由開放的心境,是一件令人愉快的需要,它使個人解脱綑綁束縛。個人的個綁來自內在罪性、他人壓迫丶社會制約及靈域操控,所以,人類不易完全解除綑綁,使人生的大部分時間能獲得寛心自由。在世俗社會中,一些方法被試圖使用來放鬆身心,如精神修煉丶隱居默念丶背風異俗或直觀膜拜,但其結果常僅讓個人得到短暫的自我放逐,終究還是回復舊有的約束壓力,甚至於,更具壓迫困苦。從歷史經驗中,仍看到人類一直無法脫離綑綁的事實,每個人的一生皆同受相似的壓迫,無法脫離,所以,寛心自由無法依靠個人內在的意志和力量可以取得。
在永恆的國度裡,才存有寛心自由的恩典,因為神的愛能消除怨恨丶爭鬥丶自私和空虛,所以,當個人沒有負擔的心靈,自由便渾然存在。不過,世上的人類要先認識耶穌的真道,相信耶穌的贖罪代價,跟隨耶穌的腳步,讓自己成為悔改新造的人,才有機會清淨心靈,培養聖潔的生命,完全擺脫罪的束縛和世上的壓制。基督信仰的人生修養和敬虔順服,就是提供獲得寛心自由的直接道路,是上帝所賜的恩典。相信耶穌救恩的人,就可白白領受。
五丶奇異恩典
尋求奇蹟是世人所期待需要的,特別是遇到超出個人能解決的困苦危難時,奇蹟是唯一的盼望。在人類將理性思維列為解決問題的最佳依據時,科學成為提供問題解決方案的可信來源。不過,科學的成果仍是受限於人類的智慧和物質條件,無法全方位去除各世代的困苦問題,所以,在個人感覺絕望時,就只有奇蹟可期待。奇蹟是來自超經驗力量的施給,需要個人能連結到超經驗存在,但產生這樣的連結是來自未知的恩典。世俗民眾試用各種途徑來企求與超經驗連結,出現各種不同的靈異蹟象,部分也被稱為神蹟。不過,因為世人的罪未消除,其困苦危難一直存在,這些被期待的超經驗力量反而成為另一種世人生活的控制,讓人生所有遭遇是處在恐懼超經驗的過程中。
基督信仰是在救贖人類,是以愛來讓人類能認識耶穌的救恩,使人獲得重生。
所以,認識耶穌並相信耶穌的福音,是能轉變個人的生命價值,使人生完全自世俗綑綁中解脫,有全新的目標和心志。這樣的轉變不是偶然,也不存在於懼怕裡,它常發生在令人驚奇的遭遇,奇妙的安排。而在那奧秘的煞那間,靈光乍現,神智清明,觀點完全轉化,身心靈全然震動,直覺感受神的聲音與呼召。那是最溫暖的接觸感動,深入生命的底層,將罪徐徐擦去。這是神的恩典,賜給受祂呼召的人。這是在人生某一時間會遇到的信仰改變,是奇異恩典,它是人生喜樂的最大來源,是人生最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