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27日 星期一

簡璞歸真

                      簡璞歸真

在複雜的世代中,尋求真純成為一種期待,有些人便以孩童的純真,做為對照的描述,認為應回到孩童的心態。但有些人則認為孩童是天真空白,每個人皆要從孩童成熟為社會人,進入複雜的成人生活圈。不過,成人的複雜多事,卻使多數人勞苦奔馳一生,寂然離開世界,而這樣的事實,又引起更多人在煩雜世事中,思索求得單純的可能。所以,人生應是單純還是複雜,一直成為個人心中的困惑。從知識學習的經驗上,似乎隨著個人成長而愈具多元複雜,但仔細分析以後,個人在增加新知識時,也常同時否定和揚棄舊有知識。而在個人品性丶德行或靈命修養上,亦有改掉老我,重塑新我的變化。當個人進入老年或退休以後,更會突然發現許多個人的擁有,已過時而為社會所遺忘,個人所可把握的有用生活內涵,所存留需要的已不多。因此,過去的經驗顯示,人生在去蕪除菁以後,所餘的應是最具單純的存有,這些單純皆是精緻丶尊貴和保有完整的初始創造及奧妙本性。如以人際關係而言,在複雜多元的變化中,無私的愛仍是最後被看重的寶貴擁有。而就是在期待單純的無私的愛,才讓每個人從小到大,經歷家人丶朋友丶愛情丶社會關係取得或捨棄的翻騰折磨,最後,人生回首一瞥,僅有單純的愛才會被記得。一位睿智的人,會認識且留住最真純的事物,讓生活成為單純而尊貴的極品,生命的樂曲就能被譜成輕快而愉悅。
在基督信仰中,上帝初始所造的,是單純美好。但人類離開上帝以後,活在複雜的環境和社會群體,一方面,個人需調適外在的壓迫和人性的罪行,另一方面,個人慾望則無止盡的擴張,因此,生活便趨向複雜多變。複雜的生活使個人常處於不安的心境,日日緊張憂慮,到年老時,更面臨失落空虛的處境。個人想求得美好人生,只能洗清原罪,讓自己回到上帝所造的單純本質。而相信耶穌,學著過耶穌的生活,就能揚棄世俗複雜而無用的擁有,人生就可開展出真純而有恩典的日子。所以,回到上帝的身邊,就是最單純的歸路,真心去做的人,有福了。

2017年11月24日 星期五

幸福不自限

                 幸福不自限

幸福是一句常被人提起的敍述,幾乎每個人皆會或皆曽問過自己"是否幸福?",可見幸福是人生中很需要得到的內涵。不過,是否幸福?卻是一件是是而非的問題,多數人似乎都沒有完全把握,是否已經得到幸福。因為幸福的敘述範圍可大可小,可淺可深,也即是幸福的表現有其廣度和深度,就看個人衡量幸福時,所自訂的評估觀點和尺度。基本上,這些觀點和尺度會影響個人產生滿足的機會,有些人需要生活廣度很充分,才會滿足而有幸福感,有些人是要生活中有厚實的深度,才會滿足而有幸福感,而在實際經驗上,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更有程度差序之别。所以,幸福之路完全是個人主觀價值和意志所建構,不是外在條件所限制。這情形亦反應在總體社會(或國家)是否幸福的判定上,如小國尼泊爾自認為其幸福指數高於其他先進國家,因其加入一些精神和心理指標來敘述幸福,而不是用先進國家所注重的生活物質和環境條件來判定幸福。
當個人知道幸福是由個人來決定時,就會面臨如何拿捏生活的尺度問題,若廣度訂的太大,個人不易全面做到,就無法得到完整的滿足,幸福感也不來。若廣度訂的太小,個人容易滿足,但人生似乎很單調貧乏。如個人想同時都能得到財富丶健康丶地位丶人品丶關係和享樂的生活廣度,相對的,就較不易獲得幸福感,因為當缺少任何一樣時,就不會滿足。所以,從廣度上來求幸福,常會面臨自己限制的要求,使追求幸福成為痛苦的經驗。另一方面,當從生活的深度追求而言,個人可以在某一生活項目上,因為學習精進而能深透其精華,隨時就可得到真善美的體驗,而使個人隨時可享受滿足,幸福感隨召隨來。如一位專心繪畫的人,可以不多做其他事情,而有足夠時間進入美的领域,讓繪畫生活產生不自限的幸福感。因此,比較上,生活中的深度比廣度更能不自限的湧出幸福,它應是個人想追求幸福人生的關鍵要點。
在基督信仰中,耶穌基督就是人類幸福的基石,祂是唯一的。相信且認識耶穌的真善美深度,就足以讓個人在一生中有滿足,幸福感將源源而來。也因為信徒的生活是要榮耀神,因此,個人所具有的生活廣度,只是為了受託在世上服事他人,它不是真正得到滿足的依靠。只有能全心體驗耶穌的神性深度,才能完全感受人生的價值和幸福。所以,信耶穌,幸福是不自限,這應是個人最可追求的盼望。

2017年11月21日 星期二

留住珍貴

                    留住珍貴

珍貴的事物是個人所喜愛留住的,一般而言,事物常因是稀有的或僅有,才會被認為是珍貴。而在社會上,珍貴的事物也會被換算成高價貨幣價值,成為交易爭奪的源頭。不過,何謂珍貴,亦有不同的解讀,它端頼個人的價值判斷和決定。所以,事物是否為珍貴,是有變化和爭議,也有誤認的風險機會。比較上,實物的珍貴易於為社會所認定,而在稀有的情況下,此事物常成為社會競爭衝突的起因。另一方面,也因為珍貴,就普遍出現仿冒,使珍貴流於通俗,社會充斥真假莫辨的混雜。所以,珍貴的實體事物會讓個人在人生中,投入大量的心力(時間和金錢),而使擁有珍貴實物,成為勞心勞力的追逐日子。相對的,珍貴的生命經驗是個人所僅有,它無法模仿也不會再現,是獨一且永遠存在,是可真實的留住。對於任何人而言,生命中有許多可留住的珍貴經驗和境遇,不論是做一件愉快的事丶遇見可談心的人丶欣賞季節中的美景或感動的聽一首音樂,皆是個人在那宇宙中永不再現的特別經驗,是值得且永遠可留住的珍貴生命情境和故事。而也由於個人的人生經驗是珍貴的,才有繼續奮力向前的活力和盼望。
在基督信仰中,認識和遇見耶穌是人生的最珍貴經歷,這樣的經歷能完全改變個人的生活觀點丶態度和待人處事的關係,使生活轉向陽光,讓每日皆有值得留住的故事。耶穌能使苦難的遭遇化作珍貴的恩典,能使苦水釀成甜酒,讓勞苦短暫的人生延伸成喜樂的永恆。這樣的珍貴,既無法用貨幣價值來代換,也不需用爭鬥搶奪來取得,只要個人心裡相信耶穌,恩典便到臨。這樣的珍貴是任何人皆應該留住,它勝於所有世上所稱的萬千珍貴。

 

2017年11月14日 星期二

透視癡情

                透視癡情

生活中,忘不了而繼續做某一件事,是項特別的經驗,它使個人每日心裡有所期待,期待沈入那種作為中所得到的滿足感。這種經驗可能來自興趣嗜好,使自己無法停止去注意或接觸相關事情。也可能是為了填補空虛的心靈或生活,便抓緊身旁可得的人事物,時時在注意丶參與或操控它。所以,這種無法停止的情意觸動,可帶來每日的身心愉悅,是支持個人繼續生活下去的一種動力。不過,當個人已對某件事產生迷情,但受到干擾而無法去接觸或有所作為時,心理便頓時失去穩定依頼,悵然不知所措,接而引動各種情緒不平或傷感,讓生活變奏失調。因此,勸世的書便説"不要癡情,一切都是空",可是凡人又説"沒有癡情,人生多無趣",顯然的,癡情有著得與不得的兩難,而能從得中求到常樂,應是至高的智慧恩賜。若以一般認識而言,在不傷害自己和他人的情形下,投入心力,專注做某件事,應該就有穩定安適的心情回應。而當有外力干擾或不當變化時,理性評估而調整或斷然放棄也是必要的作為。能透視自己的癡情,才有機會彩繪清明亮麗的人生,而個人能否具有透視的能力,則勤學丶反省悟解和知人知己的修養是必要的人生功課。
在基督信仰中,跟隨耶穌的腳步,是基督徒必要的人生癡情,在此專注的投入裡,不會有失落的空虛,只有充實的喜樂。聖經的敍述可讓任何人清楚透視到,上帝的創造和在人類歷史中的作為。而耶穌降世的十字架救贖,更能讓人重生,看見最寶貴的信仰真義,感動的人就會不自禁的全心投入,讓一生成為榮耀上帝的恩典之路。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仍有等待

                    仍有等待

生活中,總有失去丶失敗丶沒有成果和缺乏信心的時候,部分的人可能會落入憂心丶茫然、喪志和消極的情境,但也有人會再等待未來的機會,許多故事皆曾敍説失敗後又成功的例子。所以,顯然的,任何事情並沒有絕對的結束,是端視個人是否有等待的心態。等待是一種對未來的機會和改變仍有信心的盼望,它需要對未來的機會有想像或具體藍圖,它也需要對想像的落實有信心。因此,等待不是隨意幻想,而是有肯定的未來盼望。一個在等待孩子從戰場中歸來的母親,她相信戰爭會結束,兒子屆時會平安歸來。一個在球場努力練球的青年人,也會等待未來比賽中得到優勝,這樣的信心,讓他能持續不斷的練習和積極求進。人生中因為有等待,所以,個人才有繼續向前的力量,否則每個人在初次失敗後,就萎縮而消失,無法存在。不過,死亡這件事卻是人類的一項挑戰,至今,沒有一個死去的人,回復信息説他等待到什麼,所以,能否有死亡後的等待,就只能相信宗敎的敍說,讓個人來選擇了。而不相信宗教的人,可能將面臨等待的結束,讓人生成為一場夢。
在基督信仰中,一位信徒在相信上帝的存在和耶穌的救贖以後,就有平安的心等待回天家。聖經的記載敍述,耶穌死而復活,升天以後,會再回來,屆時要做審判,並成為新天新地的王,而重生清白的人將與耶穌同在,有永恆的生命。所以,等待是基督徒一生的最大依靠,因為這樣的信心,他(她)才能越過生活中的不平丶難過丶不安和痛苦的遭遇,相信上帝能引領個人走過苦難,有著平安恩典的人生,並等待未來,與耶穌同在的永恆。

2017年11月6日 星期一

走出自擾的困局

                    走出自擾的困局

每個人常有不知走出困局的時刻,那時,個人無法做決定,因為每一種決定都不是自己想要的。會出現困局大都是因為個人想得到所有,不願放棄任何一項機會,但外在環境(個人)卻一直在阻擋個人取得所有,因此,個人陷於無法抉擇,不知出路為何。當個人想取得所有時,就會把每件事物認為是一樣重要和需要,這些想要的事物就組成密不透風的城牆,圍住自己的私心,這樣的自擾,使個人看不清別人的需要和自己的限制。所以,走出困局的唯一出路,就只有自己要能分清不同事物的輕重,在可能的範圍內,爭取留住較重要或需要的事物,而相對的,就是要放棄一些不重要的事物。在世俗生活中,每個人所認為的重要或不重要事物,可能有所不同,但從人類歷史經驗而言,愈能存在於更久時間或更寛廣空間的事物,是較常被認為重要的,如家人關係丶朋友真情丶靈性涵養丶敬虔信仰和平安喜樂。因此,為得到家人關係,寧可放棄追逐超額的財寶。為得到朋友真情,寧可放棄奢華享受。為得到敬虔信仰,寧可放棄地位名器。而就只有在勇敢放棄以後,自擾的困局可化解消失,人生才有輕鬆慢活的樂趣。
在基督信仰中,因人類只在乎自己而忘記上帝,此罪的存在,就使世俗的一切常成為困局。小如工作丶人際關係丶財物使用和社會活動,大如生丶老丶病丶死等事,皆成為個人一生的困局源頭。解開困局的唯一出路,就是讓耶穌來洗清個人的罪,而使個人重生,完全以上帝的旨意來釐清人生的重要事物。當個人有重生的生活時,所有事物皆為榮耀上帝而存在,個人就很清楚可看到輕重之别,時時有聖靈的引導,不陷自己於困局,生命就可有真實的自由和清純,人生成為有盼望的光彩之路。

2017年11月3日 星期五

轉向歇習

                    轉向歇習

在雜事環身的現代生活中,情緒常會受到挑動而煩躁,當心情不穏定時,不只自己覺得不舒服,而且也會造成與他人關係的不良叨擾,弄得日子過得不平靜。這時尋求休息或放空成為一種期待。較完整的休息或放空,是不僅指身體疲乏的舒解或復原,也需要精神心靈回歸明亮清爽,整個人是再回到單純自然的平常狀態。所以,離開困擾的事情或地方成為一種求得休息的做法,出外旅行或是到安靜舒適的場所喝個下午茶,是最常為大家選擇的安排。除此以外,轉向心情去專心做自己深愛的嗜好活動,或是整理一下過去愉快回憶的生活檔案,也常能帶給個人期待的一段平靜時間,讓情緒有所舒解。轉向歇習是一項智慧的修養,要先存有一顆善良而能諒解他人的心,每當情緒受到干擾影響時,心底能反向思考,認識事情的來龍去脈,及自己和他人的真實處境。這樣,就能易於明瞭根源之處,並可重新調整做事或做人的方法,使事情不致因誤解而複雜變異,生活終究可再平靜,人生就在一波波事情中,安然渡過。
在基督信仰中,人違背上帝所帶來的原罪,讓自我會膨脹而頑固,所以,在自我面臨壓迫時,情緒就易於出現,與他人衝突不斷。所以,轉向耶穌,尋求歇習是最具果效的做法。這是聖經中,耶穌所明講的應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當個人將自己的困難丶委屈丶不滿或苦處皆向耶稣訴説,並交託給祂來處理時,個人的心情就能得到放鬆放下的改變,身心就不再紛亂。對於信徒而言,,上帝是轉向歇習的最好依靠,祂將引導個人走向安靜平和的日子。

2017年11月1日 星期三

隨時有用

                隨時有用

有用是現代社會所注重的個人表現,被認為是沒用的個人,就會成為社會的輸家,不會得到好的奬賞報酬或地位,所以,人人能成為有用的人,是從小到大的敎育期待。不過,同一個人,有時會被認為有用或沒有用,如年老時,就常自認為或被認為沒有用,因此,有用的認定顯然不具有統一標準,而是以是否被需要來加以判別,當個人愈被需要時,就愈有用。在職場或社會活動上,是否有用常是由雇主或主管所認定,個人只能儘量增加能力,以便能符合雇主的需要或要求。這種依靠外界決定,才能顯示個人是否有用的處境,使個人時時處於緊張壓力的逼迫,憂慮自己不知何時會變成無用。在許多失業,升遷不順,工作競爭的情況下,個人最明顯感覺自己已被視為無用的人。大部分退休的人常立即有無用的感覺,因為,無事可做,沒有任務和讚賞,人際關係漸失,似乎已被別人忘記。這種無用的思維直接影響個人的生活情緖和活力,個人就會落寞低沈,造成不良的身心狀況。事實上,有用的獲得,不只可由他人來決定,亦可由自己來創造。個人可以主動去發現自己可以幫助那些人,不論是精神或物質層面,個人皆可盡自己的資源或能力條件來替他人做點事情。即使高齢者體力已衰,但仍可提供一點令人安慰幸福感覺的活動,如寄張祝福信給親朋好友,或是為需要的人禱告。而也因為日日能做些與他人連結的小活動,自己就能常存有用的心態,讓生活還是存有期待的亮麗未來。
在基督信仰中,一位相信上帝的人,知道自己的世俗時間是上帝所決定,在這時間中,上帝有託付的工作,是一直要做下去。不論自己在何種年紀,何種情況,皆有上帝的旨意和安排,讓自己成為有用的人,有益於他人,能彰顯上帝的榮耀。所以,基督徒應是一生皆是有用的人,因為,他常可成為別人的天使,能鼓勵丶敎導丶分享丶安慰和協助他人,使更多人可感受到基督的愛心,而得到福音的恩典。即使在人生的最後一刻,仍可做好上帝所託付的工作。